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染整专区 >正文

印染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来源:中国纺织服装机械网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12日

先进的纺织技术、计算机工程和材料科学促进了智能化纺织品的发展。着装穿衣与信息接收、处理和发送相结合,改善穿衣的微循环空间环境以及通过着装实施远程监控、护理和指导,增强人体自身的某些功能等已成为智能化服装的研究开发方向。在娱乐、体育、军事、医疗及工程技术领域,已有不少智能化纺织品进入应用阶段,如仿生技术泳装、医用监护服、变色军服、会呼吸纤维、网络服装等等。具有智能化功能的纺织面料无论是在研发方面还是在应用方面,已显现出良好的前景。
  
4.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上升时期,国内有效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中国经济总体处于上升时期。在此大环境下,持续增长的内需动力将给纺织印染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有利条件。
  
纺织品服装是居民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消费物质,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对纺织品服装的支出也随着增长,其增长空间巨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明显加快。“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并超过50%,是城市化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化进程将推动服装消费市场的增长。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增长,中、高收入人群不断增多,恩格尔系数下降,人们对衣着的要求越来越高。有一部分服装将从满足消费者的服用功能需求演变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个性消费将是内需纺织品服装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我国面料进口产品替代率不断提高。目前,除了少数高档品牌服装采用进口面料外,国内中低档服装以及部分高档服装均采用国产面料,因此,面料的内销市场将随服装消费的增加而增长。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
  
1.发达国家终端消费萎缩,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无储蓄消费、超前消费是发达国家居民惯有的一种消费理念。在经历了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信心受到了严重冲击,开始倾向于适当增加储蓄。储蓄相对增加必然会造成消费性支出相对减少,从而导致市场需求减弱。另外,金融危机引发发达国家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紧缩,居民消费资金来源紧张,消费增长缺少重要的支撑。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经济消费率的下降将导致国际市场容量缩小,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金融危机对市场信心造成的冲击随经济情况的改善才能逐渐调整,导致消费需求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完全恢复。
  
2.新兴国家纺织产业发展迅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转移的加快,世界纺织工业生产在许多新兴国家发展迅猛。目前,从世界范围内看,亚洲的中国、印度、巴基斯坦、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已成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心。近两年,受人民币升值、劳动法实施、原材料成本上涨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纺织行业生产成本普遍上涨,与一些新兴国家比较已渐渐丧失低成本优势。印度、巴基斯坦、印尼等国纺织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成本有优势,目前致力于大力扩展纺织业的规模。这些后起国家对我国的纺织印染产业具有一定冲击和竞争威胁。
  
3.低碳经济时代面临严峻的绿色挑战
  
世界经济历经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低碳经济时代已经来临,预示着从现在到2050年的未来40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新兴经济体国家传统的高碳、高能耗、高增长的发展模式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且新兴经济体处在快速发展上升阶段,面临的减排压力远远超过发达国家。
  
从世界范围看,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技术逐渐向高品质、高效率、低资源消耗和产品生态化发展。我国的纺织印染行业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单位产品能耗和水耗量大,污染物排放量多,降低资源、能源消耗的压力非常大。
  
4.生态安全对印染业提出更高要求
  
近年来,消费者对纺织品和服装的需求已从传统的实用、美观日益趋向更加重视安全和卫生,特别是对面料的染色牢度和不含有害物质等技术指标的要求明显提高,高质量和环保、卫生、安全性能好的产品在欧洲市场上越来越受消费者欢迎。欧盟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由,加强卫生、安全、环保和劳工标准,对我国出口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利益,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以所谓保护环境和保障人身安全为由,通过立法或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法规),限制国外产品进口。未来几年,技术壁垒门槛将会越来越高,对我国印染产品出口构成严峻挑战。
  
三、“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着力加快印染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二五”期间,更加注重科技进步,注重产品研发和市场营销,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行业由资源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印染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依靠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实现关键共性技术的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工艺、装备、技术水平,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1.经济总量稳定增长
  
到2015年,规模以上印染企业印染布产量695亿米,年均增长3%;完成工业总产值5349亿元,年均增长12%;出口总额190亿美元,年均增长8%。
  
2.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8万元/人·年(现价产值),年均增长10%;企业不断提高研究与开发投入,研发经费投入比重由目前的不到1%增长到1.5%。
  
3.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进一步取得进展
  
印染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进一步下降,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降低2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30%,主要污染物排放比2010年下降10%。
  
四、“十二五”印染行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对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充分应用是“十二五”印染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十二五”期间,印染行业的科技发展集中于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技术的深度开发和应用,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染整加工技术的重点突破,重点发展自动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资源消耗少、污染物排放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的各种后整理技术,突破产业化生产,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1.加强节能环保重点技术研发攻关
  
突破生物酶精练技术、棉织物低温漂白关键技术、茶皂素退煮漂等高效短流程技术,突破活性染料湿短蒸染色、新型转移印花、泡沫染色等少水印染技术,突破退浆废水PVA回收利用、碱减量废水PTA回收利用、热定形机高温废气热回收利用等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突破色差、克重、纬密、疵点、带液量等在线检测及控制技术,突破印染生产过程全流程的网络监控系统、染液中央配送系统、高效数字化印花集成技术等印染在线检测及数字化技术。
  
2.加大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面
  
积极推广高效短流程前处理、生物酶退浆、冷轧堆前处理、冷轧堆染色、气流染色、匀流染色、小浴比溢流染色、退染一浴、涂料连续轧染、数码印花、印花自动调浆、泡沫整理等少水或无水染整加工技术,扩大应用比例。推广织物含湿率、热风湿度、液位、门幅、卷径、边位、长度、温度、速差、预缩率等在线检测与控制技术,扩大应用比例。推广三级计量、冷凝水、冷却水回收利用、丝光淡碱回收利用、印染高温排水余热回收利用、印染废水分质分流及深度处理回用等技术,扩大应用比例。
  
3.发展提高产品质量和品质的染整加工技术
  
发展防辐射、阻燃、拒水、拒油、抗菌、防水透湿、吸湿快干等功能性整理及多种功能的复合整理技术,赋予民用纺织品特殊的功能性;研究开发赋予纺织品特殊的光电和催化等性能的加工技术,实现纺织品的智能化;研究开发适用于高温差、高光热辐射、火场和高能射线等苛刻环境下的特殊纺织品;研究开发低目标特性纺织品,用于人体等活动目标的热红外隐身。
  
发展连续化机械柔软、磨毛、磨绒、磨花、剪花、光泽、轧花等机械整理技术,改变染整以化学加工为基础的模式,在改善产品风格、提高产品品质的同时,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物排放。
  
发展新型纤维及多组分纤维短流程染整加工技术,节能降耗,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4.构建产业创新体系
  
产业创新能力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处于纺织工业产业链中间环节的印染业,形成产学研之间、上下游之间、产业链之间的集成创新体系尤为重要。建设产学研、上下游研发平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模式,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益最大化,是当前我国印染行业推进科技创新的着力点。
  
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解决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问题及一些特殊产品的技术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和省级、市级技术中心,建设印染行业研发支撑资源服务体系,聘请高端科研人才,加大投入,加强合作。在产业集群内以企业为主体建立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营销中心、人才培养中心、示范基地等公共创新平台,明确分工,战略性地进行有效而协调的研究开发,避免产品趋同和恶性竞争。
  
 

<<上一页[1][2][3]下一页>>
阅读数量(6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染整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