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展会报道 >正文

CHIC2012:助力服装行业 “穿越”发展瓶颈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3月20日

3月26日,第20届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CHIC2012)即将拉开帷幕。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分水岭,行业进入到转型升级的全新时期。

然而,在产业上行的过程中也遭遇很多发展瓶颈,这注定在CHIC2012上会有更多的困惑待交流,更多的谜团待破解,更多的资源待整合,更多的思维待碰撞,更多的变革将发生,更多的战略将实施,更多的梦想待实现,更多的瓶颈待“穿越”……

无法回避“新局势”

当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日本GDP也出现负增长,这导致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增速也开始回落;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2012年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

当经济不景气时,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将愈演愈烈。2012年,发达国家将会加大对新兴经济体货币升值的干预力度,国际间的贸易战和汇率战将不可避免。

此刻,作为全球最大的服装出口国,中国服装业难以置身事外。据海关统计,1—2月,我国服装出口192.9亿美元,下降2.5%。事实上,2011年我国服装出口就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增长速度在8月之后迅速下降。

国际市场的疲软,使全球服装加工贸易竞争更加激烈,东南亚国家,依托更低的原料、劳动力成本,还有更优惠的政策措施,夺走了中国很多订单。

对外贸易的受阻,使得中国服装出口企业“出口转内销”的冲动得到加强,这将对国内原有的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冲击。同时,国际市场长时间疲软和中国消费市场的长盛不衰,形成鲜明对比,不断激发海外品牌进驻中国市场的雄心。

CHIC2012海外展区共吸引了2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品牌参与,他们纷纷以CHIC作为平台深耕中国市场。未来,“家门口”的国际化竞争将日益加剧。

国内方面,国内货币政策明显紧缩,贷款难、贷款利率上浮等一系列问题凸显,服装企业流动资金紧张。虽然很多企业希望通过在境内外上市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同时,企业对国内通货膨胀的担心在增加;居高不下的渠道成本压缩了服装零售的利润空间;用工荒背后的被迫产业转移存在一定风险;人民币持续在升值,国内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也在不断上涨;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这些不仅造成企业产销不畅、库存增多和盈利下滑,还影响企业正常接单生产和市场信心,严重阻碍了全行业的稳定运行。

当然,上述问题有些是因政策和外部环境变化等短期因素影响所致,有些是在转型过程中无法回避且长期存在。

转型迎来“新机遇”

经验告诉我们,每一次经济危机的谷底,都是蕴藏着更大的机遇。中国刚好处于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要思考如何抓住这个机遇期。

事实上,现在的痛苦是产业提升中的阵痛,而不是衰败的痛。当前的形势要放在世界经济宏观的背景下看待:目前的困难不是服装业一家的困难,也不是中国一国的困难,有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必然出现的。

面对当前形势,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失去信心,更没必要恐慌。困难之中反而孕育着巨大的机遇,中国服装业有着继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巨大潜力。

信心一方面源于国家政策支持。作为传统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中国服装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水平息息相关。最近几年,欧美主权债务危机让我国政府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国家频频出台政策扶持服装行业的发展。目前,商务部正在研究促内需的新政。

同时,13亿人口的国内服装消费市场是服装业长期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我们充满信心的重要基础,国内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是中国服装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推动力。

而且30年改革开放使我们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更为重要的是,我国服装业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产业核心竞争力正在由劳动力成本优势向功能优势、效率优势、性价比优势转变。

另外,经过几次行业洗牌,行业优势资源开始向大企业集中,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这一切,都为产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目前中国服装业的比较优势并没有消失,反而是在提升,而且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困难可以阻碍一个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促使一个产业迈上更高的台阶。

2012年,虽然行业遭遇复杂多变的综合环境,但中国服装品牌正以市场化为动力,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CHI2012男装区中,我们除了看到雅戈尔、杉杉、红豆、波司登等“常驻”品牌,还看到已经很久没有“露面”的美特斯邦威、七匹狼;更有新崛起,在区域内具有较高占有率的阿仕顿、雷迪波尔、诺奇等品牌。

他们的出现充分说明在危机下,面对变局,企业心态平衡,对未来发展依然信心十足;面对新形势,企业正在进行战略布局;国内品牌格局将面临重新划分。

未来,产业转型之路势在必行,但“方向比距离更重要”。在新形势下,中国服装产业面临重新定位。

产业面临“新定位”

目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快了日常生活审美化进程,人们对衣着商品的技术品质和文化品位提出更高的要求。

同时,全球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再分工为我国服装产业进入更高的价值链层级创造了良好条件;国际资源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我国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取更成熟的产业资源;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和新兴市场崛起为我国服装品牌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后危机时代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国际文化、国际地位重新定位提供了适当的切入点。

工信部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新的时代使命:纺织要继续满足各族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继续发挥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优势,继续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同时培育并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以新发展阐释纺织工业“传统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产业”的新定位。

因此,中国服装行业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国内消费者的新期待,自己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新定位以及应对挑战的新优势,实施产业转型升级。

而转型升级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改造、提升服装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国际新定位,满足国内人民对美好生活更高期望,适应消费的升级的必然选择。

未来,决定企业命运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本和规模,而是企业是否站在创新体系的基础上,确实获得了技术创新价值和自主品牌价值。新时期,全行业必须树立全新的产业发展观和品牌观,实现由规模效应向价值增长的跨越,实现比较优势的根本性转换。

对行业的重新定位找到了行业发展方向,而不同层次的企业转型升级需要相应的“路径”。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11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展会报道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