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收储政策的支撑下,我国棉花市场稳定运行有了可靠的保障,但与此同时推动国内棉价高于外棉价格,使国内棉花下游行业承担了大幅高于国外同行的原料成本,抬升了纱、布、服装等产业链一系列产品价格。不少企业开始另寻出路,一些企业积极寻求在国外,如越南等国投资设厂,以降低劳动力、原料成本,另一些企业增加了原料及中间产品的进口量,以对冲国内成本的上涨。
由于需求形势不乐观,2月份,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产销存数据作以下调整:调减2011年度国内棉花消费量18万吨至869.6万吨,进口量调增2.4万吨至421.9万吨。调整后,本年度国内棉花期末库存增加20.7万吨至528.0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为60.6%,较上月提高3.6个百分点。2012年度,期初库存相应调增20.7万吨至528.0万吨,进口量调减8.1万吨至291.7万吨,消费量调减11万吨至892.4万吨。调整后,下年度期末库存增加23.6万吨至589.5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为65.96%,较上月提高3.4个百分点。
收储政策缓解供应压力
收储政策实施以来,棉花企业积极响应,截至3月9日,本年度收储交易累计成交280万吨,其中内地成交121.1万吨、新疆成交158.9万吨。本年度国内收储量有望达到300万吨。
本年度收储政策将于3月底结束,当前国内棉价在临时收储价位附近运行,调控效果较为明显。
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购销数据,若收储达到300万吨,本年度后期国棉可供给量以及已发放的棉花进口配额量合计约为476万吨,按照纺织企业目前的用棉水平计算,后期需求量大致为468万吨,供需基本平衡。
根据上述数据,如果收储量大幅超过300万吨,在用棉消费维持目前水平的情况下,市场供给或略为偏紧。然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均不缺棉花。根据ICAC产销存预测,2011/2012年度,除中国以外,全球棉花产大于需517万吨。收储政策结束后,储备棉库存充裕,国家具备很强的市场调控能力,随时可出台增发配额及抛储政策。
中储棉花信息中心研究室主任冯梦晓认为,棉市仍存在较大的潜在压力,本年度收储政策结束后,棉价失去政策支撑,下行压力将逐步显现。第一,进口棉在价格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国内3级棉与滑准税下进口棉价差在2400元/吨以上。第二,纺织行业用棉需求疲弱,且存在继续压缩的空间。第三,本年度国内棉花产量、质量较上年明显提高。目前仅公检的中高等级棉花就已超过交储量200万吨左右,因此收储结束后市场将仍存有相当数量的中高等级棉花。
另有分析人士认为,棉花收储价格将成为棉价的“底部”,未来的消费状况将决定棉价的“高度”。决定棉花价格走势的应该是消费情况。
3月12日,印度工商部商业司正式发布公告,宣布撤销于3月5日发布的关于禁止棉花出口的禁令。虽然名义上的禁令已经解除,但是最新的公告仍然没有完全放开印度棉花出口。印度棉花出口政策的不确定性也将对棉花市场带来影响。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