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休闲装会首当其冲地面临这么严峻的挑战呢?在这里不妨从品牌竞争力方面加以分析:
品牌竞争力是某一品牌产品超越其他同类产品的竞争能力,是其它同类产品不易甚至是无法模仿的能力,是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获取更大市场份额的能力。品牌竞争力使企业能以比同类产品更高的价格出售,以同样的价格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甚至在市场很不景气和削价竞争的环境下为企业赢得高利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而休闲装在门槛进入上比男正装低,极易面临新兴服装品牌的直面冲击,最终容易导致价格战,他们占据更大的市场空间靠的是规模化生产,而规模化生产面临着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库存增加。另一方面,休闲装在品牌风格上没有女装鲜明,产品同质化严重,他们虽然也一直在强调自己在品牌设计研发上所做的尝试,但你不得不承认,结果并不乐观。这个领域似乎形成了一种集体短视:人们愿意以一个品牌开了多少家店来衡量一个休闲装企业的影响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摆在中国休闲装面前的关键危机并不是死去,而是老去。中国老牌休闲装企业面临着如何年轻化的问题,危机是:在这些老牌休闲装年轻化的路上,充满了变数,对于休闲装品牌来说,任何一步战略层面的调整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更上一层楼,也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设计师品牌:手握进入高端之门的金钥匙
从这次中国服装竞争力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已经出现了第一代奢侈品品牌的雏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上海滩”和“上下”。“上海滩”是香港的设计师品牌,后来被国际奢侈品巨头历峰集团看中并收入囊中,目前已经成为历峰集团第三大赢利品牌;而“上下”从一出生就带有爱马仕的直系血统,但被人们同时记住的还有一个神秘人物蒋琼耳,在世界奢侈品协会最近公布的最具价值奢侈品百强榜中,“上下”就名列其中。尽管这两个品牌目前都具有“混血”的特征,但目前国际国内取得的一致共识是:“上海滩”和“上下”均是中国本土奢侈品品牌。同“上海滩”的赢利能力相比,“上下”显然还处于培育期,据悉“上下”自创办4年多来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并不是很好,但爱马仕集团却对她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他们似乎在用行动向国内同行证明:“奢侈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不禁让人想起极其类似的现象也在中国男装高端品牌的锻造中时有发生,只是,中国男装大佬们选择的方式是,市场稍有不好,马上就改弦易张。
说到中国奢侈品品牌,还有一个纯正中国血统的品牌不得不提,它就是“NE?TIGER”,被媒体称为中国第一奢侈品品牌。同“上海滩”和“上下”的定位相同,品牌创始人兼艺术总监张志峰也为品牌贴上了更多中国文化的标签,他认为:“尽管中国服装目前还和国际大牌有差距,但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讲,我们一点都不落后,我们甚至十分优越。”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看到了两种倾向,一种是国际范十足的设计师品牌,比如:吉芬,其品牌创始人及设计总监谢锋有着显赫的海归背景,并几次带领吉芬登临巴黎时装周;另一种就是带有中国元素标签的设计师品牌,除了“上海滩”、“上下”、“NE?TIGER”这几个风格鲜明的领衔品牌以外,例外、梁子、艺之卉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解读着“中国文化”。显然,这是一个等待中国服装设计师们破解的时尚密码,也有专家认为,目前这个密码的决定因素可能已经不在文化领域,而在经济领域。
尽管中国服装设计师品牌现在大多数还处于设计师成衣品牌之列,但是,中国服装走入高端之门的钥匙无疑掌握在他们手中。当然,在对设计师品牌的品牌联想度测评方面,设计师个人的魅力在其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毕竟,这是一群把个人面孔贴在产品商标上的时尚品牌。
单一品类品牌:竞争与垄断的平衡
单一品类品牌,是指那些在以生产某一种单一产品为主的品牌。比如,波司登羽绒服、恒源祥羊毛衫、庄子皮衣、爱慕内衣等。他们都是各个领域的领军品牌,而且在他们所属的单一市场里,他们拥有着庞大的资本和市场份额,这些领衔品牌在多年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并且能够控制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某些关键点,以平衡竞争与垄断。
著名管理学家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里认为:影响产业竞争态势的因素有五项,分别是“新加入者的威胁”、“购买者(客户)的议价力量”、“取代品(或服务)的威胁”、“供货商的议价力量”及“现有竞争者的对抗态势”。在与这五种竞争力量的抗争中,蕴涵着三类成功型战略思想,这三种思路是:1、总成本领先战略;2、差异化战略;3、专一化战略。
分析中国服装领域的单一品类品牌战略,很大程度上属于专一化战略,他们靠着这种战略使企业的经营在产业竞争中高人一筹。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服装领域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功的单一品类品牌,但是在品牌竞争力方面还有诸多缺失:
首先,流行话语权的缺失。比如人们想买一件纯羊绒的羊绒衫,会想到鄂尔多斯,但是如果人们想到时尚品位,却不会选择单一品类的品牌。所以,单一品类品牌在自己的单一市场上,控制着庞大的资本和市场份额,但却无法控制流行。
其次,文化内涵的缺失。单一品类品牌容易产生的一个矛盾就是,它的产品容易变成某一方面的功能产品,比如,人们想到雅鹿羽绒服,首先想到的会是冬季保暖,而不是一种文化,一种风格,甚至是一种身份。
另外,有些单一品类的季节性销售明显,这让卖场对这些单一品类品牌无所适从,而且这种尴尬的卖场形象也很容易对消费者形成误导,使品牌的竞争力贬值,因而,我们看到有很多单一品类品牌开始向多品类转移,比如波司登向男装、女装领域的延伸,凯撒皮衣开始生产四季服装产品等等,但是由于多年来的单一化运作,他们的转型成功与否还有待市场考验。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