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意见中分析了我国长丝织造产业发展面临的利弊因素。有利因素为:长丝织造工艺流程短,生产成本低,对织造车间温湿度环境要求不高,织造设备一次性投入低,在原料成本上相对传统天然纤维有价格优势、同时我国已形成了大规模的化纤生产工业。不利因素包括人民币升值加快,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加剧,环保及能源因素制约企业发展速度。
长丝织造产业发展趋势,以天然、生态、环保、仿真及高仿真面料的开发为重点,中高端织造设备将占主导地位,大力推广中水回用技术,在确保绿色环保和清洁生产的前提下,逐步通过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方式来拓展发展空间。
该指导意见重点指出“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
(1)行业保持平稳增长,在“十二五”期间,年均产能增长率为8%,到十二五末,行业规模达到近450亿米;
(2)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到“十二五”末,年开发差别化、功能化、功能化、高仿真类的新产品比例不低于30%,家纺类产品比例不低于20%;
(3)技术装备不断升级,重点提升整经、浆纱与穿综等前织设备,重要工序的主要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超过30%,ERP信息化管理系统应用比例达到10%;
(4)引导鼓励企业重视自主品牌培育,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丝面料品牌;
(5)经济指标再攀高峰,力争在“十二五”末,我国长丝织造产业产值约3000亿元,出口比重力争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6)深入建立特色精品产业链,实行产学研结合,调动整个产业链各环节进行相互协作,力争“十二五”末,建立若干高档次的不同特色精品产业链,组建长丝织物科技战略联盟。
指导意见中指出,“十二五”发展的重点任务为:
(1)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2)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3)加强标准建设,务实行业发展基础;
(4)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
(5)改善产品结构,开发高仿真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
(6)发展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最后,该指导意见中提出了相关政策及措施建议。我国长丝织造产业要尽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积极争取和完善产业政策、财税金融政策,改善产业生存环境,支持企业走出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