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行业探析:服装市场冰火两重天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12日

除了尾货市场,今年北京城内一场接一场的“外贸大集”展销会也比往年密集很多。这些原本是销往海外的外贸服装,基本上是一二折特卖,款式还十分新颖。

外贸服装涌入内销市场而且卖价很低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有这种现象。这是近年来中国服装(000902,股吧)出口遭遇“订单转移”的困境所致。据中国服装协会有关人士分析,2011年,中国服装制造成本连续大幅上涨,国内棉花等原料价格大幅波动,原料供给质量、价格、交货期等问题频出,以及国际加工业竞争国蓄势发力等因素的叠加作用,导致订单向其他国家地区转移现象集中爆发,行业出口形势急转直下。

对外出口订单取消了,一些外贸服装只好进入国内市场销售。而外贸企业在内销市场又没有适当的销售渠道,只好在一些展会和尾货市场上以低价进行销售。

莫让涨价过猛影响消费力

饱受低端制造业之苦的服装业近年一直在大力转型,提升产品附加值,走品牌发展之路。这个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提升附加值和走品牌之路,并不意味着商品简单提价,更不能因提价过猛而影响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消费力。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一些发展时间并不长的品牌服装确实有暴利之嫌。UTA管理集团总裁杨大筠前不久在一家服装品牌推介会上透露,某女装品牌服装毛利率高达81%,某运动品牌服装税后净利高达40%。他同时透露,因利润回报较高,现在国外投行很看好中国的服装企业。

一些服装企业很自信地认为,现在涨价已经是普遍现象,不会造成消费群体的流失。但事实上,涨价过猛已影响到了服装整体销售。

据有关统计,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3919亿元,同比增长17.1%,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服装类零售额5712.7亿元,同比增长25.1%,增速远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及国内GDP增速。但2012年1月至2月,全国百家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零售额累计增长6.1%,创下历史新低,零售量累计同比下滑4.23%。有分析认为,服装价格过高抑制终端需求是重要原因之一。

今年李宁、安踏等国内一线体育用品品牌都出现了增长缓慢的迹象,其公司股价也一落千丈。业内人士明确指出,“涨价过狠”是体育品牌增长集体放缓的重要原因。因为在中国体育用品品牌价格提升后,单件250元以下的中国市场,本土品牌很多产品竞争力几乎丧失殆尽。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59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