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收储扫尾,支撑减弱。据中储棉公司收储进度数据:至2月末的半个年度时间,新棉收储数量为269万吨。3月份进入收储尾声,到3月末累计收储了新棉313万吨,3月份当月扫尾工作收储量为44万吨。据消息称,国家也同时收储了进口棉100万吨,400余万吨棉花已将国储库塞满。随着收储收尾的临近,棉花市场行情又出现下滑势头。
3月末,撮合市场近月合同成交价格跌破2万元/吨,统计图表显示,撮合行情又跌至上年末以来的底部。川、渝地区一直坚挺的新疆棉现货价格也已支撑乏力,3级棉价格跌至2.06万元/吨,较年初跌400元左右。显然,随着收储收尾,收储价格的支撑作用正在减弱。
在外需萎缩,内需不足,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国内外棉花的大幅差价对国内企业形成了巨大压力。月内,部分进口印度棉通过经销商进入川、渝市场,价格为1.96万元/吨,每吨价格较国内棉花便宜千元以上。据相关纺企使用反映,印度棉结杂较高,异纤较多,处理较麻烦。但从质、价比上来看,为了降低成本,也较划算,只能和国内棉花搭配使用。部分企业自行前往沿海保税区采购,运回厂的成本价最低仅1.91万元/吨。
从棉市整体来看,国家收储政策仍起了较重要的稳定作用。近期棉市行情下滑程度并不太大,主要原因一是国家收储了大量好花,目前棉市上高等级棉相对较少,市场货源主要是低等级棉和小包棉,价格相对较低,进口棉也有较多的质量问题,因此整体价格走低。二是纱、布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纺企纱、布产品档次走低,纱、布销势迟缓,棉花也就压在棉商、棉企库中,银行催还贷款,形成了棉价下调的压力。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