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是我国纺织工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东部沿海地区的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剧以及各地区发展的主体功能日益明晰,纺织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将进一步加快。中部地区由于其区位优势,成为东部转移的主要目的地。政府相关部门前年发布了《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目前正在酝酿相关的区域布局规划和产业转移指导目录。积极有序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中部地区纺织产业的特色化、集聚化、升级式发展,不仅是缩小纺织行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笔者今年二月参加了纺织工业联合会安徽产业集群调研组的调研,对其中望江县的情况做了一些分析,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承接产业转移势头良好
安徽望江县地处安徽省西南部的皖江城市带,是安徽承接纺织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也是中纺联命名的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县。2005年以来引进项目1200个,实际到位资金64亿元,三分之二以上来自浙江省的宁波、绍兴、义乌等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全县共有纺织服装企业382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7家,其总量约占全省纺织工业的5%,全县工业的一半以上,是最大的支柱产业。2011年纺织工业总产值为66亿元,同比增加73.77%,高于安徽省纺织工业去年增幅11.4个百分点。增幅大的原因除了基数较低外,主要是承接东部转移的结果,即申州针织公司、舒美特纤维公司等转移过来的大企业在2011年的贡献。
在目前纺织行业外部环境趋紧的形势下,望江县纺织产业仍然保持较好的发展态势。企业节后开工率较高,目前规模以上企业除个别企业因设备检修没有开工外,均于正月初十左右开工,其他小企业基本在元宵节前后开工。大企业产品订单较充裕,全县大部分服装加工企业拿到了一季度到半年的订单,外销订单与去年相当。中小企业存在一些困难,有部分企业由于市场行情不明朗相应控制了订单量。集群和企业对今年经济形势判断谨慎乐观,后续有较强的投资意向,如美亚针织、舒美特纱业、舒美特纤维、亮亮纺织、申洲针织近期都有投资计划。
二、承接产业转移的特点和经验
最大特点是龙头企业发展快,对整体经济贡献突出,对集群的拉动作用明显,对其他企业的示范作用增强。如申洲针织公司年产值16亿元,年产服装能力3000万件,出口1500万美元,成为全省最大服装出口企业。舒美特纤维公司一期可年产粘胶短纤维6万吨,年产值约8亿元,填补安徽省空白。今后政府的政策会越来越向大企业倾斜,要素资源越来越向大企业集中。
政府重视纺织工业发展,委托东华大学编制纺织产业发展战略思路,发布了多个经济开发区规划。在经济招商引资的同时,出台激励扶持政策,如筹集1000万元资金建立中小纺织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增加县担保公司资本金,主要为中小纺织工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保证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为企业营造便利的外部环境。
三、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部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很快就面临和东部地区同样的问题。突出的问题是,原来的劳动力和棉花两大优势现在已不明显。
望江县植棉面积35万亩以上,皮面总产3.5万吨,是安徽省第二产棉大县。但当地棉花品种较杂,质量不高,以供中低档纱为主,最好为三级棉,高档纱多用新疆棉或进口棉。去年棉价大幅波动,棉纺企业受到很大影响,大多数企业担心放储时又会出现波动。由于舒美特公司的粘胶短纤投产,一些企业转而使用替代的化纤原料。
望江往年有外出纺织产业工人10万人。由于承接产业转移,有不少外出工人回家乡就业,在整个用工结构中,本地工约占80%左右。有的大企业节后招工有一半返乡熟练工。但是近期劳动力供求发生很大变化:一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很快。目前工人月均工资2200元,较去年增长10%以上,申洲在2500元左右。二是尽管工资上涨较快,招工难却一直存在,尤其是小企业。全县纺织工人缺口近5000人,员工招满的企业不到10%。县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将招工任务落实到村,也只能保证重点大企业用工。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