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幅攀升以及海外消费市场的疲软,纺织出口企业的市场春天显得疲软乏力。而对于被寄予厚望的东南亚纺织品制造商来说,欧美客商的采购周期缩短也使得他们陷入接单与否的窘境。在不久前举办的第四届美棉棉花学校上,来自国内外纺织产业链上的专业人士会聚一堂,就当前纺织从业者所面临的焦点话题展开讨论,在互享企业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在期盼着纺织业春困的苏醒。
国内纺织出口企业
强化生产优势应对市场挑战
目前,我国纺织业依托的出口拉动型的增长优势逐渐削弱,取而代之的是生产要素价格的持续上涨。与此同时,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购买力下降导致服装消费疲软。如何应对需求萎缩与成本上涨的双重挤压,在行业转型的关键时期找到自身的发展之路,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成为纺织出口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
兰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牛汝涛
受到欧美消费市场疲软的影响,今年纺织出口企业的经营形势并不乐观。企业现阶段的接单情况的确大不如前,订单都以小单、短单为主。往年的这个时候,企业已经开始做秋季服装了,而现在我们只是在做下个月的订单,没有长的订单。因此,当前的外部市场形势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虽然市场环境严峻,但我们也不想通过放宽对原料质量要求来降低成本,因为原料的选择不仅关乎产品的品质,更关乎企业的声誉。从企业自身来讲,需要尽可能的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缓解压力。比如,提高员工技能、加大节能减排力度等措施。
除了在提高生产效率上苦下功夫外,兰雁集团还在柬埔寨、越南分别建立了服装及纺纱厂,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来缓解企业的运营压力。
华孚色纺股份有限公司
总裁陈玲
从今年的国际市场走势来看,欧洲整体上的经济动荡使得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指数一路下滑。美国市场可能会出现量增价跌的情况,总额不会出现太大变化,总体预测会增长3~5个百分点。从流动的活跃度、采购经理指数、消费增幅等指标来看,美国今年的经济形势会向好,日本市场和欧洲差不多,绝对的增量显现不出来。国内纺织服装市场基本应该能够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在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的背景下,服装消费者更加关注性价比,平价时尚成为消费主流,国内品牌如森马、以纯等,国际的ZARA、H&M、C&A、GAP和UNIQLO(优衣库)等品牌大行其道。要成为这些“快时尚”品牌的供应商,就应当继续顺应产业趋势,推出企业的特色产品,色纺行业是典型的定制生产,即期交付才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多样化、时尚化需求。这些社会背景和行业特征促使色纺纱行业要快速反应,这也正是华孚一直以来倡导并积极践行的,我们会继续强化这个优势。
东南亚纺织制造商
紧紧抓牢“快时尚”发展机遇
随着以“快时尚”为主的自有品牌零售模式渐成气候,全球及美国的零售市场正在发生改变,交货周期的缩短使得企业必须具备快速反应能力。不仅仅是对生产流程的掌控,在东南亚的纺织制造商看来,及时的信息追踪,与上下游企业的高效沟通,都是企业在“快时尚”浪潮中获得发展的重要保障。
韩国Hansae公司
执行董事Grace Suh (格瑞丝·苏)
从服装企业的面料采购商到如今面料制造商的角色转换,使我对近年来全球特别是美国零售市场及其采购趋势的变化有着深刻体会。如今的采购商采购周期越来越短。传统的服装采购周期为26~28周,现在的采购周期平均在12~19周。而像H&M、Zara、Forever21这样主打“快时尚”的品牌对采购周期的要求更为严苛。以前一家服装工厂可能用2~3条生产线,来完成4个月的订单,但现在同样数量的订单则需要在2周内完成,这就要求服装企业有足够大的产能和生产效率。比如,拥有16条生产线。
在与“快时尚”品牌合作时,进行及时高效的沟通十分有必要。沟通能拉近我们与客户的距离,了解终端市场对于产品的偏好,当然,这种沟通不仅限于与下游的采购商之间,最好的模式是和上游的供货商一起进行交流。让采购商了解原料价格的变化,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是调整原料采购比重还是提升终端产品的价格。
泰国Alliance纺织有限公司
董事Walter Bosch (沃尔特·博世)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