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也是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农作物,还是涉及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商品。棉花的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国是世界上种植棉花较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生产和消费国,还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棉花进口国。早在1994年,我国采购棉花的举动曾经导致纽约棉花交易所棉花期货价格连续涨停板。2010年,我国棉花大幅减产,国内需求成为推动国际棉花价格上涨的动力之一,纽约棉花交易所棉花期货价格在投机基金的推动下,4个月内涨幅达100%,并创下历史新高。棉价何以呈现如此波动?其背后原因是什么?带着问题,记者采访了郑州粮食批发市场高级分析师陈艳军。
记者:进口棉花份额是怎样逐年增多的?
陈艳军:回顾我国棉花生产和进出口历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生产条件落后,棉花单产水平较低,除1973年产量256.2万吨,在250万吨以上,其他年份总产量基本在250万吨以下。由于产量较小,国内市场供不应求,年进口棉花量较大,1979年棉花进口量曾达91.89万吨。这一时期,总体上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进入80年代,由于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棉花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产量迅速提高,到1984年,棉花产量创当时历史之最,达626万吨,而当时的消费能力只有300万吨左右,市场出现了相对过剩。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棉纺工业发展较快,1989年,年棉花消费量达到400万吨左右,而同时棉花生产出现滑坡,国内棉花供不应求,棉花大量进口。20世纪90年代,我国棉花生产比较稳定,除了特殊年份的1993年和1999年,其余年份棉花产量均在450万吨左右,基本能够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本世纪头10年,由于新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除2002年和2003年棉花产量略低于500万吨外,其他年份均在500万吨以上,其中2006年至2008年,我国棉花产量保持在750万吨左右的历史高产水平。同时,入世后我国实行开放式的棉花进出口政策,纺织工业在国际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棉花消费量也同步增加。但与美国、澳大利亚等棉花生产国相比,我国原棉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在国际原棉市场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在需求拉动和比价劣势下,进口棉花在我国棉花消费中所占比重再一次扩大。2011年,我国进口棉花数量达到336万吨,占我国棉花总消费量的30%偏上。
记者:棉花对外依赖的原因有哪些?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