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有各招
2012年农历新年过后,福建峰达轻纺有限公司的老板陈先生就忙得不可开交。他买了一块地,准备将其打造成中高端内衣、泳装的生产基地,这段时间他一直忙着基地建设招标的事宜。
陈先生的公司位于福建泉州东海滨城一带,这里是泉州市区鞋服企业的主要集聚地之一。陈先生的公司生产和销售针织中高档面料和针织成衣,员工有900余人,去年缴税2000余万元。
陈先生介绍说,他的公司主要为家乐福做代工。2011年家乐福在国内订单金额3亿美元,分散在全国各地40余家加工厂。现在家乐福将订单逐步转移到东南亚,于是家乐福国内的订单全部集中在合作十几年的几家有实力的大工厂。峰达今年的很多订单即是由家乐福在山东地区的代工厂转移过来,但总体而言,订单量减少了10%以上。
“家乐福的人跟我说,不好意思,我们的订单要转移到东南亚去。他们劝我把工厂迁到东南亚,继续接他们比较低端的订单,然后比较高端的产品,他们放给我那个新的生产基地来做。”陈先生表示。
陈先生在一段时间内比较犹豫。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随着国内综合成本的迅速上升,加上有传言说国家要下调出口退税,这让陈先生感觉到,再不转移,他这个外向型公司要有倒闭的危险。
但这并没有把宏达服装公司吓跑。泉州宏达服装公司是一家纯外资企业,主要生产泳装及内衣,产品主要出口至澳洲、新西兰等地。对于宏达来说,下调出口退税的后果是致命的,因为其“利润相当一部分主要来自出口退税”。但相比下调退税的传言,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却是实实在在的。据宏达介绍,2011年其泉州地区产值1.5亿元,但由于人民币升值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达600—700万元,就整个集团来说,去年产值增长了,但效益却下降了。
尽管如此,宏达并没有要转移的打算。除了开拓新市场外,宏达已经在厦门成立了一家专门运作国内市场的公司,目前正在筹备阶段,预计年中将推出自有高端内衣品牌。
但当地的凤竹要转移了。福建凤竹集团是以针织织造、染整加工、漂染筒子色纱、鞋业生产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其产品内销出口各占50%,去年出口尚可,内销却稍有下降。受限于当地紧张的土地资源与日益提高的综合成本,凤竹于去年就开始寻找产业转移承接地。凤竹集团董事长陈澄清表示,“凤竹看重的是当地良好的产业基础与和谐的社会环境。我们全国各地考察了50多个地方,最终决定在河南安阳投资建立新的工业园。”
峰达的陈先生最终也决定要转移。去年下半年,陈先生往东南亚跑了十几趟,最后决定把工厂迁移到柬埔寨。
事实上,2011年,在用工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银根收紧等不利因素影响下,服装企业生存难度进一步加大,产业转移由被动走向主动、外贸转内销、加工型企业走品牌之路成为2011年主要特点。值得一提的是,外贸企业产业转移目的地为柬埔寨、缅甸和孟加拉等东南亚国家;而内销型企业产业转移目的地为安徽、河南等我国内陆省份。前者看重的主要为人力资源要素;而后者看重的是人力资源、区位优势、土地资源以及政府支持度等多种要素。
用工荒不荒?
迫使峰达转移的另一个因素,是愈演愈烈的用工荒。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