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服装业主动走向产业转移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4月28日

陈先生介绍,2012年春节过后,员工的返厂率在70%左右。“返厂的都是老工人。缺工人,并且越来越缺。以前3年工龄的员工报销春节往返车费,现在放宽到两年,且伙食补贴一涨再涨。”谈话中,陈先生话语中透露着无奈。“现在一个小组长的工资3800以上,这是不含各种补贴与奖金的。”

除了“6年全免,3年减半”的税收优惠以及对欧美市场出口零关税,陈先生看重的,还有柬埔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相比国内用工成本的快速上涨,柬埔寨的平均月工资在100-120美元之间,且工人数量很多。“我一进去,口水都流出来了。那厂房很大,上千人在里面,黑压压一片都是人头,我们这里哪里有这种景象?”

事实上,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消失,近几年招工难、用工荒问题愈演愈烈,甚至已经蔓延到中西部地区。伴随着用工荒,是用工成本的迅速上涨。陈先生表示,其工厂2003年平均月工资(不包括社保、奖金及各种补贴)750元左右,2008年1500元左右,2009年1800元左右,2011年2600元。表示,近几年工人工资增长每年都在10%以上。泉州地区服装企业2011年用工成本增长均在10—30%之间。

但这在凤竹集团董事长陈澄清看来,用工荒是个伪命题。“我就不信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会没工人,你一个月给5000,怎么会缺工人?”陈澄清认为,在行业工资水平难以提升的前提下,劳务市场的不规范与新生代农民工的不稳定性,是导致企业缺工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随着工人成为企业稀缺资源,劳务市场上“不规范事件”时有发生。当地劳务市场上活跃着一批工头组织的“临时工”,约百十人的规模,工头跟一家工厂签三个月合同,将百十名工人“售卖”给一家服装企业,待合同到期后,转手再将工人“售卖”给其他企业。此种工头的存在,造成劳务市场混乱无序,既损害了企业用工的稳定性,也炒高了企业用工成本,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工人流动性增大。

另一方面,高流动率也使得工人素质难以得到提升。由于很少有工人能在某一个厂长期工作,导致很多工厂里,工作一年以上的工人就算是老工人。而工人素质得不到提升,带来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是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造成企业效益提升困难;二是影响员工的个人收入,造成员工积极性下降。

但用工荒的问题,对大企业来说影响要大大小于中小企业。记者了解到,2012年春节后,泉州当地大型服装企业一线员工返厂率在90%以上,中小型企业一线员工返厂率则在50-80%之间。企业规模越大、管理越规范、福利待遇越高、生活配套设施越完善的企业,用工荒的影响越小;反之,企业员工流失率则越大,受用工荒影响也就越大。

但对于峰达来说,没有与大企业可比的相关福利及设施,转移到劳动力廉价的柬埔寨似乎是唯一的选择。陈先生坦言,“我们做外贸的,经济规律决定我们要转移。就像我们的产业由台湾香港转移过来一样,等柬埔寨工资高起来了,我们只能到非洲。不然又能怎么样呢?”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4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