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2012棉花高峰论坛】陆阳:我国棉花国标改革的情况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18日

(二)新修订标准的主要内容

本次标准主要的修订内容包括19个方面。涉及品级、长度、异性纤维含量要求、抽样规则、检验方法、检验顺序、组批规则、检验证书等等。核心内容是对棉花品级指标进行改革。棉花品级是由棉花的色泽特征、成熟程度和轧工质量来综合判定,是当前棉花贸易结价的主要指标,至今已经实行了40年。研究表明,HVI无法检验棉花品级,但可以对反映棉花颜色特性的反射率和黄度指标进行测试,对表示棉花成熟程度的马克隆值进行HVI测试。因此,本次标准改革品级指标的思路,是对品级指标的三条件分拆,代之以对棉花颜色进行HVI测试分级、马克隆值和轧工质量。其中,根据棉花的明暗程度和黄色深度,颜色级划分为白棉、淡点污棉、淡黄染棉、黄染棉四种类型,共计13个颜色级。白棉三级为颜色级标准级。轧工质量根据棉花的外观形态粗糙程度和所含疵点的程度,分为好、中、差三档。颜色级和轧工质量分别制作国家实物标准,以适应农商收购和现货贸易感官检验需要。这些内容的增加,既适应了棉花检验体制改革的需要,使得我国的棉花标准水平及检验技术得以显著提高,又更加注重棉花的内在质量,在质量指标设置上基本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色。

三、棉花标准改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棉花标准改革带来的机遇。

一是有利于促进涉棉行业提高效益。棉花标准涉及农业、加工、流通纺织和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标准的修订工作也是根据不同环节的特点,作出了相应规定。总体来看,修订后的标准,具有充分体现质检体制改革的国家宏观政策,使棉花检测手段更加科学化、指标设置精细化的显著特点。这种特点,有利于棉花质量的准确检验,有利于对棉花质量的客观评定。尤其是对于经过HVI逐包检验的成包皮棉,加工和流通企业可以根据检验结果分类销售,体现优质优价,取得最大效益;对于纺织企业,可以根据新标准提供的HVI数据,按产品需求,精选合适的原棉,实现精细化配棉,降低纺织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二是有利于促进棉花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涉棉行业企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的激烈竞争,这种竞争要求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档次、质量、科技含量和市场占有率。标准与国际化接轨,可以对企业的发展需求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同时,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民经济正在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棉花产业的发展方向将由过去的分散化、家庭化、手工化转向集约化、标准化、机械化。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棉花标准改革适应产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发展。

(二)棉花标准改革带来的挑战。

一是传统的贸易规则被打破了。目前国内棉花贸易规则,特别是结算指标体系的设置,主要是品级、长度和马克隆值,这些指标,长期以来,由市场形成了一套通行的贸易结价规则。随着品级指标的取消,全新的颜色级指标和其它质量指标的的引入,传统结价指标的权重发生了变化,需要建立新的颜色级指标的差价率,轧工质量、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和马克隆值指标升贴水等。这需要借鉴国外结价经验,也需要棉花行业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二是对传统检验观念带来的挑战。长期以来形成的棉花品级检验传统观念与检验技术,对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有较大影响。从几年来对棉花颜色实物标准以及检验技术的验证试验情况看,特别是收购和加工检验环节,仍需要采用颜色级实物标准进行感官评定颜色级,参与验证的检验人员品级观念根深蒂固,习惯于用棉花品级检验观念检验棉花颜色级。因此,观念的转变程度,将会直接影响到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的效果。

四、下一步棉花标准改革方向

棉花标准改革与棉花产业的发展密切相关。按照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今后棉花标准改革将朝着有利于促进棉花品种改良与种植结构调整,有利于加强棉花质量监督与规范棉花市场秩序,有利于推进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与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棉花资源,有利于提高棉花质量及其制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的方向进行修订和完善。一是根据在新标准实施过程中,逐步完善我国棉花颜色分级体系。推行棉花颜色分级体系,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在国外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美国从上世纪初开始研究仪器测试颜色级,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进行仪器测试和感官测试并轨,再到2001年全面采用仪器检验颜色级取代消感官检验,经历了近百年的历程。我们在对棉花颜色分级体系的推行过程中,同样也要经历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二是积极研究并引入短纤维含量、棉结指标及快速准确的测试技术,深入研究标准含杂率的设限标准。短纤维含量、棉结指标作为棉花的重要指标之一,含杂率设限事关重量的扣补,越来越受到加工、贸易尤其是纺织使用环节的重视,加入标准中的呼声越来越高。由于目前在快速准确检测方法方面尚存在问题,因此包括2007版标准修订和本次标准修订中都没有增加相关内容。为了维护纺织用棉企业的利益,有必要对短纤维含量、棉结指标的快速测试技术及标准含杂率的设限进行研究,力争在下一次国家棉花标准改革中进行明确。
谢谢大家!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799)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