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服装代工产业链】做好“中国制造”这个品牌

来源:中国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4日

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对于美国、日本、欧盟来说有绝对优势,与墨西哥相比优势己经不十分明显,与印度、缅甸和孟加拉等发展中国家相比己没有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优势会逐渐减弱,国外订单有可能流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服装生产大国的地位因此受到威胁。纵观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服装生产中心的转移,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服装生产中心转移最基本的原因是:领导厂商总是力图将服装价值链中劳动密集程度最高的环节,即加工环节,配置在劳动工资水平最低的国家或地区来完成。

从组织层面来看,全球服装价值链下的产业升级,大多由加工企业与领先公司之间的互动、学习来进行,并通过不同模式的组织联系来实现。在加工贸易中,品牌制造商(OBM)对供应商的要求较低,加工企业(OEA)主要从事加工环节,很难进一步成为OEM或其他形式的厂商。而零售商或品牌营销商则要求其供应商具备服装制造技术及组织原料的流通技能,需要OEM为其加工服装。当需求量较大时,接单的OEM会把部分订单分包给当地厂商。如果OEM能够进一步学到如何组织整个价值链,他们有可能实现从OEM到OBM的角色提升。

目前中国大部分从事服装出口的企业处于接单产品组装(OEA)和接单加工生产(OEM)阶段。全球价值链下的过程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对中国服装产业升级有重要意义。

在OEA和OEM阶段,采购商向制造商发布所有设计指示,然后指示逐渐宽泛,允许制造商填补细节,将一些设计环节交由制造商完成。这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制造商如果能够不断提升,实现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将逐渐具备设计能力,可以自行设计生产。因此,接受订单从事服装出口的企业,可以先根据国外的概念设计,独自打版、制样衣;逐步了解国外市场的需求、学习国外的设计模式,然后涉足概念设计,直至推出自己的设计师。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

制造样衣可以深化与国外品牌的合作,变被动订单为主动订单;甚至在自己生产能力有限的时候,代理国外品牌来选择国内的生产商、分配生产任务;进而为购买商寻找国内原料等等。通过这一过程,使价值链在国内延伸和丰富,强化国外品牌对国内厂商的依赖,提升中国服装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数据显示,中国服装在世界市场占有率达17%,但以贴牌生产(OEM)、加工贸易为主,在国际市场上自有品牌还不多。服装产品的出口价格只相当于法国和意大利的1/4,赚取的利润极其有限,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中国服装产品的尴尬在于:在品牌端你没有话语权,在技术端你又说不上话,最后发现,你只能在这产业链的前后两端之间苦苦挣扎,挣一些血汗钱。”

国内市场上的OBM企业,基本上与全球价值链无关。他们从事出口,目前大部分也以贴牌为主,自有品牌还难以在国际市场立足。国内有一些品牌生产商,如美特斯邦威、森马等,开始在国内市场控制服装价值链,但这些品牌基本上还没能进入国际市场,下一步,要进入全球价值链。

就现实来看,以制造样衣为起点,逐步与国际设计思想和模式对接,让设计和研发在中国落地生根,使中国服装产业逐渐向设计环节上移,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逐步从OEM向ODM以及OBM转变,是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因此,对于中国服装业来说,要升级“大制造”,关键是要打通产业链。正如广州状态服饰董事长毛继鸿所说:“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产业链没有打通。欧洲的设计师,都是‘一条龙’设计,从纱线开始,到面料,再到服装。流行趋势的预测也是一样。”中国的问题是,纱线、面料、服装各个环节各自为政。“大家都在发布流行趋势,自说自话。”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4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