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棉花专区 >正文

中国棉花将主要立足国内生产

来源:中国服装网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29日

张显斌客观评价了临时收储政策,“它保持了国内棉价的基本稳定,给生产经营企业创造了可预期的市场,保护了棉农利益,有效防止2012年棉花生产大面积滑坡。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任何一个政策并非十全十美,实行临时收储政策本来就是不得已而为之,从稳定中国棉花生产的角度看,国家收储价格应该再高一点,但是从维护纺织品出口竞争力的角度来看又不能太高。这是政府一个两难的选择。”

国内外棉价差距
  还会持续一段时期

如果国际经济形势今明两年没有大的好转,在全球不出现极端天气的情况下,全球棉花依然是产大于需,国内外棉价差比较大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期。对此,张显斌分析说,国际棉价下行,尤其是最近大幅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在全球棉花增产的背景下,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导致需求进一步萎缩,放大了供大于求的矛盾。有人建议放开棉花进口,多用进口棉花来降低成本、促进出口,实际上从经济学角度看,价格下降并不一定能扩大需求,相反会进一步抑制需求,还会带来恶性竞争。棉花行业目前遇到的困难,需求才是根本问题。

谈到未来棉花政策的取向,张显斌说必须坚持三条原则:第一,中国棉花必须主要立足国内生产,这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内需。“十几亿人的用棉需求,如果过度依赖国际市场,那么,谁可以供应我们那么多棉花?价格将会是什么水平?从国内需求看,城乡年均居民衣着消费需求支出这些年每年增长15%左右,尽管现在纺织出口不是很好,从纱的产量看,今年1~4月份基本保持15%的增速。中国棉花生产必须主要立足国内,进口只能作为一种补充”。第二,保持棉花生产和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是促进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所必需的环境。第三,中国的纺织出口要走提高附加值的路子。最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了《建设纺织强国纲要》,在我国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也在弱化的背景下,加快我国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的转变,应该说已经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纺织行业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已经在往这个方向转化。在国际金融危机加剧,需求萎缩的背景下,由于我国棉花原料、劳动力成本等已明显高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在棉纱等粗加工环节的竞争优势明显减弱,但在服装等深加工环节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目前我们遇到的困难是国际大环境造成的。面对这种形势,棉花产业链上下要同舟共济,更需要着眼长远,化危为机,苦练内功,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91)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棉花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