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山东外经贸企业协会每年都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为大家提供市场互动和交流,也感谢这次会议主办方董云亮总经理、刘会长等盛情邀请我来和大家共同学习探讨。今天看到大家怀着很大的热情来参会也感到非常的欣慰,因为今年的行业形势比往年任何时候都要严峻,这反映出我们山东纺织企业的信心,也希望大家能够带着这份信心共度难关。今天我用一个小时的时间介绍一下当前的纺织形势,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些信息。
首先是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基本情况。
从1-4月份的海关数据来看,整个出口情况不乐观。1-4月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0.5%。预计五月份也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目前来看纺织服装出口的几个主要特点是:首先是棉价倒挂,棉类商品出口大幅下滑,棉纺企业压力加大。棉纱线进口逐月增加,棉制商品出口下降,化纤类商品增长。其次是经营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加大,我们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印度。竞争力降低,导致订单转移,在欧美市场份额应该说从去年就开始下降。三大出口市场中美国有所增长,日本稳定,欧盟大幅下降。欧盟及美国服装进口中东南亚国家份额上升。从图上可以看出我们下降的点都是由东南亚国家来承接的。而发展中国家市场加强监管和约束,新的增长点面临考验。土耳其、墨西哥、巴西等国家通过增加关税、配额限制、单方面数量限制、出口登记制度等方式限制我国商品的出口。
下面是有关国内外政策环境分析,这也是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
国内贸易环境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环境应该是三年来最差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全面回落,工业增加值增速降至三年来最低,CPI增幅逐月回落,PPI降幅扩大。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积极调研,政策组合拳呼之欲出。总理讲话中说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给我们传递了一个非常积极的政策信号。下一步适度微调预期,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减税力度、宽松的流动性等。商务部落实中央精神,优化外贸“二个布局”:优化国际市场布局——非洲和拉美市场;优化国内市场布局——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推进外贸“三项建设”:外贸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建设、贸易平台的建设、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去年已经公布了第一批的外贸转型升级的示范基地,共有五十多家吧,其中有11家是纺织服装类的,其中山东有两家,包括即墨纺织服装市场、滨州家纺和面料纺织市场。目前已经进入了第二批的评审阶段。
国际贸易环境
目前欧债危机发酵,提醒我们做好持久战的准备。我们应该有个清醒的认识。第一、世界经济复苏总体乏力的态势没有改变,全球市场需求低迷将成为今后较长时间内的常态。第二、发达经济体重塑实体经济,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国际竞争更趋激烈。第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严峻考验,区域经济合作竞相推进。再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升温,最主要的是对中国贸易摩擦愈演愈烈,这是我们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
接下来针对行业在出口中的问题和困难提出的一些政策上的建议。
今年的春交会上我们都感受到了外贸的缓慢复苏和低迷的状态。订单的紧缺使我们面临对欧盟更大一些的压力。所以希望国家保持出口退税等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时间和空间。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减少障碍,为出口企业创造良好的贸易环境。国内外棉花价格倒挂阻碍了商品出口价格提高和出口的增长,改革现行的棉花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最后是企业在当前困难形势下应该怎么做。目前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必须转变外贸的发展方式,不能做同质化的经营思路了,必须要做出特色来,人无我有的才是提升之道。
目前机遇与挑战并存,优秀企业脱颖而出。
大型集团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面对纺织服装出口形势严峻、纺织主业利润逐年下降的现实,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大型集团公司多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进行多元化经营,来弥补纺织业单薄的利润。如投资房地产以及金融服务业,参股银行、成立小额贷款公司;通过与国内品牌企业的强强联合,开拓国内市场;密切关注并尝试收购国外中档服装服饰品牌,拓展营销渠道等等。
中小型企业将调整产品结构、技术升级作为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大型集团公司相比,中小型发展企业虽无资金优势,但经营模式灵活,一些企业未雨绸缪,在前几年就开始走调整产品结构,技术升级转型之路,使自身在同行业之中一直能保有突出的核心竞争力。
我这里有一些企业具体做法的案例与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增强设计能力,向价值链高端要效益。为改变多年来在全球纺织服装贸易供应链中只赚取少量加工费的“小裁缝”地位,企业纷纷加大投入。培养自己高水准的设计力量,参与到产品的开发、贸易服务甚至物流环节,争取更大的话语权和盈利空间。如天津有家天服三悦公司与ZARA、C&A的合作,如北京服装与PoloRalphLauren,、TommyHilfiger的合作都是较好的范例。
利用各地比较优势,建立国内外生产基地。如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是一家总部在张家港针织服装企业。公司营销、接单部门在新加坡、棉花基地在新疆、国内面料基地在张家港保税区、服装生产基地在江苏的南通、国外的生产基地在柬埔寨。公司充分利用各地的比较优势,逐步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模式(承担了几乎整个城市的污水处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