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东华大学研发“神奇纤维”服务国防民生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9日

从投身碳纤维事业算起来,年近古稀的潘鼎教授迄今已跟这个纤维界的“黑色大腕”打了近半个世纪的交道。为了早日研制出国家急需的碳纤维产品,他和项目组的老师们经常通宵达旦地扑在生产一线,无论寒暑,不畏苦累,把车间当成家,困了就在钢平台上躺一会儿,饿了就随便吃点东西。潘教授坦言,研究中也曾有过被千斤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时候,压力大到甚至想自杀,但终于凭借执着的信念撑过来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做研究就应解决关键技术,服务国计民生,这大概就是支撑我和同事们走到今天的力量源泉吧”,潘教授如是说。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潘教授他们在碳纤维研究中既重视基础研究,又注重技术与工艺的创新,与企业的协同创新,“说白了,就是既要弄清楚原理,知道‘为什么’,又要搞明白方法,晓得‘怎么做’、‘怎么产业化’”。

跟潘教授有着同样观点的,还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东华大学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余木火教授,他目前正牵头负责《高性能芳纶纤维制备过程中的关键科学问题》这一国家重点基础研究项目。据他介绍,东华大学不仅在粘胶基碳纤维、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等的国产化与稳定生产上取得成效,在高温陶瓷纤维、超高强有机高性能纤维等新型高性能纤维的理论研究领域也正在进行前沿探索。“高性能纤维研究视野必须放长远,了解国家发展战略及其需求,准确把握国际发展趋势;在着力解决理论问题及关键技术的同时,要考虑能否产业化,并真心实意为企业服务,这样才可能有所作为。”

近年来,东华大学在当今世界公认的三大高性能纤维——碳纤维、芳纶、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等领域突破的多项关键技术和获得的系列科研成果,都属学科领域的前沿,都事关国计民生发展。东华大学材料学院院长朱美芳教授告诉记者,“这些成果离不开老师们十年如一日的执着付出,更源自老一辈专家代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从中国化学纤维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曾任东华大学前身华东纺织工学院院长的钱宝钧教授开始,东华大学纤维材料的研究就形成了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关注国家战略和民生需求的优良传统。“所有这些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最终受益的还是我们的学生”,朱美芳强调。据悉,包括潘鼎教授、余木火教授等研发团队在内,材料学院高性能纤维研究团队中多有学院博士生、硕士生,甚至本科生的身影,他们进实验室,入企业一线,“真刀真枪”地直接参与项目研究。目前,材料学院所有大一新生班主任均配备博导班主任,有30%的一年级本科生、80%的二年级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活动,50%的学生获得各类科技创新项目和奖励,50%的学生会选择继续深造。“这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学术前沿和生产实际,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东华大学,像潘鼎教授碳纤维团队这样坚持校企协同创新、共同推动产业经济转型发展的例子还有很多。东华大学副校长俞建勇教授表示,高性能纤维是国家低碳经济与战略发展的关键材料,东华大学在高性能纤维研发领域具有历史积淀、学科优势和与行业企业的协同创新传统。学校将继续主动承担大学使命,助推企业在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及产业化过程中唱好主角。“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的研发与产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我们会继续与有战略眼光的企业紧密合作,各司其职,协同创新,为服务国家战略、经济转型和地方发展不懈努力。”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14)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