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广西上林县建“一建双促”引领桑蚕产业发展

来源:亚洲纺织联盟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9日

2009年12月,在韦翠兰的组织下成立了江卢村食用菌合作社,并首先把支部党员纳为合作社成员,把党旗插在农业产业链上。2010年12月合作社又成立了上林县明山菌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南宁首家有机食用菌生产企业。该公司采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党员以点带面带动群众发展食用菌种植。“一开始,村民也对这样的“合作”不太相信,于是就先让农户在公司工作,在工作中农户亲眼看到了‘有利可图’,便一个个开始加入进来。”韦翠兰坦言。据介绍,该公司实行产、工、销一体化商业运作,做到全程技术跟踪服务,产品由公司全部回收、加工、销售,保障了农户的利益。“我们把培植好的菌棒卖给农户,农户种植好后可以把摘下的食用菌以市场价卖给公司,然后再由公司统一加工、销售。”

该公司总经理覃周强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就食用菌种植而言,每年利用秋冬季节可以培育2批食用菌,按照鲜香菇市价每公斤4元计算,每亩桑园可增收三千至四千元。然而,通过这条循环经济链,桑农可以得到四笔收入,除了卖桑叶杆和食用菌,以及来公司上班的酬劳,还可以将菌渣卖给公司。“公司会回收菌渣制作有机肥,用于茶园的种植。”据悉,目前该基地已带动100多家农户发展食用菌种植,还有数十家农户也在计划加入。“因为这份工作不需要技术和劳力,只要家里有地方就可以了。”覃周强告诉记者,即使平时农活很忙,家里有老人的话帮忙浇浇水就行了。“在这工作的员工都会拿菌棒回去做。”

包装间、化验室、储存室……覃周强指着正在扩建中的新车间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正在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厂房和增加设备,公司计划总投资500万元,预计到2015年实现年产值1500万元,利润400万元以上,安排就业200多人。力争用3—5年时间把桑枝栽培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使之成为群众长期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加快群众致富的步伐。

围绕产业发展大力发展优势支柱产业

今年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上林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上林县委、县政府提出以农民群众增收为中心,因地制宜发展桑蚕业,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各级党组织围绕产业发展,全力为茧丝绸企业服务,把茧丝绸产业做强做大。并通过在非公企业里建立党组织促进企业发展,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近年来,上林县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茧丝绸产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人员到丝绸业发达的上东、浙江等地考察招商,引进外资改造、并购本地缫丝企业,使本地已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的缫丝企业起死回生。

上林大染坊茧丝绸有限公司是南宁市鼓励发展的重点扶持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将形成320万米真丝绸、380吨桑蚕丝的年生产能力,每年消化鲜茧近3000吨,解决800多名富于劳动力就业,填补南宁市真丝绸织造空白。目前项目一期建已经完工,生产能力110万米真丝绸,可实现产值5000万元。年需求蚕茧丝100余吨,间接需求干茧300多吨,可有利促进当地蚕丝业发展。现有员工700多人,而其中基本上为本地人。“我们坚定不移的走“本土化”道路。”该公司董事长许军告诉记者,“本土化”包括技术本土、员工本土化、原材料本土化等。“我们将用公司技术来带动本地人,用先进的管理来丰富本地人。”

目前,该公司为了进一步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2010年还成立了党支部。许军表示,成立党支部后,集体活动多了,通过发挥党模范带头作用,员工之间多了交流和互帮互助,职工的业余生活也更加丰富,工作干劲更足。

蚕丝加工龙头企业的进驻,为上林县桑蚕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使本地蚕茧全部实现就地加工增值。目前,全县共有5家年产值超过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通过茧丝绸企业拉动了全县12万亩的桑园,全县种桑养蚕年人均收入达3200元左右,形成了加工基地与原料相连接的产业链,从而带动了大批农民发展桑蚕生产,促进企业发展、财政增长、农民增收。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87)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