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服装企业来说,这些过季的商品,正在不断贬值中。温州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表示,服装行业和其他行业并不相同,服装很容易过季,很难做到其他行业的“零库存”,也正因为如此,库存是服装企业最大的难题,解决十分不易,现金流很容易被压垮。
此前,就出现过有服装企业IPO未能通过,普遍猜测的原因就是存货周转率过低导致销售风险以及财务风险被急剧放大。
“服装企业的存活风险一直都很大,尤其是女装,国内许多企业都在学ZARA的上货速度,对时尚的快反应是国内服装企业一直在模仿的。”张晓峰对笔者表示。
此前,美邦董事长周成建向外界表示,旗下品牌ME&CITY品牌服装的设计、试装、定稿、样衣制作、货量统计、大货生产、物流配送等环节,共需要70天的周转时间。
中国服装的平均货品周转天数为185天,ZARA和H&M约为15到50天。
这70天,被认为是国内服装企业仅次于ZARA的最快速度,“一味追求速度,在设计、渠道其他方面都没有学到,这就会造成大量的库存。”业内人士向笔者透露,国内大部分企业库存的很大原因就是在渠道和设计上存有“重大缺陷”。
出路在何方
美特斯邦威的一位县级代理商张先生告诉笔者,他有一个专卖店和一个专柜,三年前成为美邦的代理商,“但这几年都没有赚到什么钱,因为我加盟的店面并不多,加盟费也不是特别高,所以拿货折扣是五七折。”
除去人工成本、店面成本,他的盈利空间有限,“再加上这两年打折活动非常厉害,所以只要美邦的直营店开始打折,我就基本赚不到什么钱。”
张先生透露,这样的局面导致到换季的时候,他就频繁退货,事实上,并不止一家代理商遭遇到类似的局面,由于直营店和代理商之间折扣也经常出现不同,这也是美邦近年来退货增加的重要原因。
“这也是我们一直担心的问题,对于工厂来说,一旦公司的库存压力太大,就会直接影响付款情况。”嘉兴一家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代加工厂负责人告诉笔者,他在安徽、江苏等地有6家代加工厂,嘉兴的工厂现在的角色更类似于总部经济,以接单为主,今年以来,不少工厂的订单他都不愿意接,“付款速度太慢,而且一直有拖欠。”
对他们来说,风险加剧的背后,还有更大的考虑,一旦库存持续增加,总会出现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是服装企业,对时间有严格要求的一个行业,打个比方,三年前的货,已经基本是‘地板价’了,这是这个行业最无情的地方。”上述负责人透露,不少品牌都因为付款不及时,被他列入了黑名单,“这是唯一办法。”
美邦去年8月曾在深交所投资者关系互动平台上透露,导致其去年一季度库存积压有三个原因:一是销售规模扩大,款式设计丰富;二是2010年入冬较晚,冬装销售周期延后;三是为应对年初用工荒给供应链带来的冲击,而安排了2011年货品入库。
按照行业的正常运作,10-20%的范围被视作安全库存,也就是说生产1万件衣服,其中有1000件-2000件属于库存是家常便饭,这同时也在服装企业的可控范围之内。
于是,很多企业用打折来解决库存的话,比如,李宁在年报中表示要加快清货渠道建设。2011年,李宁的工厂店和折扣店数量分别达到269家和358家,几乎是2010年133家和180家的一倍。
李宁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张志勇公开表示,2012年,零售店折扣率将达24-25%,工厂店及折扣店折扣率为50-53%。
其实,这只是就急的方法。
而在这些服装快销商当中,也只有ZARA、H&M、优衣库等几家企业能够真正做到了库存的有效控制。在流程的精细化操作方面,国内企业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由此,寻找并发现快销品牌的实质,才是中国品牌发展之道。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