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大环境影响,很多纺织服装业中小微型外贸企业面临融资不畅、融资成本高、订单数量不稳定等问题,尤其出口加工型企业,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依然存在条件下,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这类企业过多关停,将直接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外向型加工企业转做品牌比较困难。
有大量纺织行业里的中小外贸企业,不仅面临融资难,更面临融资贵的问题。多数纺织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畅,难以得到信贷支持,而得到信贷支持的企业又不得不面对银行上浮利率、采用承兑汇票、难以全额获得贷款、贷款周期过短等问题,企业最终承担的利率普遍较基准利率上浮10%-30%。目前,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陆续出台,但纺织企业能享受到政策扶持的企业寥寥可数。
今年年初,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春季大调研活动中了解到,服装产业整体资金渠道多为中小商业银行和金融担保公司,综合资金成本为市场正常资金成本1.5至2倍。
对某些企业看来,银行还为企业贷款设置了种种障碍。比如,一家服装向银行贷款一个亿,银行却要企业先存款3000万。如此一来,企业实际上只贷款了7000万元,却仍要付给银行一个亿利息。就是顺利贷款了,对于服装企业来说,也存在期限短的问题。比如,河南某服装外贸企业为了筹集1笔300万贷款,用于购买新的生产线和招收新员工。但按照企业利润,该笔贷款本息至少三年才能还清。一年过去了,资金到期,企业只能重新向三家银行申请第二次贷款或是申请延期,用新债还旧债。即便如此,央行2011年上调准备金率,“银行现在又开始追债了。”
这让很多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无可奈何的企业,只好把目光投向民间借贷,以来救急。据说温州正得利鞋业有限公司老板沈奎在跳楼时,身边有两位收贷人在现场。有知情者说,“他们不打你,也不骂你,就是每天跟着你。去你办公室,有客人来了就开口要钱,甚至去你家里,睡在你家沙发上,严重影响企业正常经营,甚至威胁个人及家人安全。”
的确,“民间借贷是压垮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温州中小企业协会会长周德文说。
尽管服装外贸企业已经举步维艰,但他们还是成了国外骗子的“主攻”目标。“在国际贸易中被骗的中国企业数量还在增加。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数字统计,但情况很严重。”一位中国商务部官员说。中国商务部研究院的梅新育博士表示,中外贸国企业在很多国家都遭遇过外贸诈骗。欧洲、非洲、亚洲等都有,每年外贸诈骗给中国企业造成的损失至少有数十亿美元。
江苏多家纺织品企业去年的经历则更为惨痛。它们被同一家美国公司诈骗,损失总金额近千万美元。据一家受骗企业介绍,他们是在产品交易会上遇到这家美国公司的,该公司自称是沃尔玛超市的长期供应商且出手大方,还在上海某一家五星级酒店单独包一层房间,每天花费10万元以上。受骗企业对其雄厚实力深信不疑,很快就签订了上百万美元的订货合同。但是当受骗企业按合同约定将货物发往美国后,却迟迟收不到货款。美国公司以资金周转困难为由提出先提货后付款。受骗企业一方面不想失去大客户,另一方面也相信对方公司实力,就答应了这个要求,可这家美国公司在提货之后就杳无音讯。
以上种种,足以证明我国外贸企业现如今所处的艰难境地。那该如何克服欧债危机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如何深入贯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如何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如何摆脱现状使我国对外贸易稳定增长,这都是业内人士应该思考的问题。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