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二者是相互作用的,因为外贸形势不好,所以风险增加;因为风险增加,所以外贸就更是雪上加霜。规避国际贸易风险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管委会等联合主办的“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利用规则维护权益”专题培训在江苏盛泽举行,旨在提醒外贸企业重视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相关专家为盛泽以及周边地区的150多家外贸纺企着重分析了当前的外贸形势和注意点,其中包括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时,应及时了解有效信息,提升专业能力;熟悉各类贸易法规;借助内外部力量防范风险,并及时调整市场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而有效规避贸易纠纷。
还有一点也值得外贸企业高度关注。因为欧债危机不见转好,“洋骗子”越来越多,中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时遭遇到的欺诈和损失也呈上升趋势。
“欧债危机的影响,最直接的是国外消费市场在萎缩。打个比方来说,老外以前一天换一套衣服,现在三天换一套衣服,服装销量在国外锐减,所以订单量就下降。”根据浙江省德清县的一家服装企业透露,“订单下滑的另一个原因是,‘老赖’客户开始多起来了。”
“比如我们的货物已经发出,即使已经航行在海上了,可同时对方企业发通知说倒闭了,这一船的货就追不回来了。要得到赔偿就要花很大精力去索赔,按照其他国家的法律打官司开销很大。”这样的情况并不只发生在一家企业。“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客户也有‘老赖’,造成许多外贸公司不敢拓展外贸业务。”
这种情况不只是在德清,其他一些产业集群地企业也频频遭遇此类情况。为了缓解这种局面,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在采取行动。还是以德清县为例,地方政府也为了鼓励外贸企业,经常组织企业进行免费的业务培训,普及防范风险的知识,提供防范风险的服务等等。另外,目前当地的大部分外贸企业都采取了信用保险来规避风险,1000万美元规模以上的企业基本每一票货物都采用了信用保险,力求把风险降到最低。这些新产品给企业带来了发展动力。
案例
靠“技术升级”拿订单
位于浙江省嘉兴桐乡市龙翔工业园的云龙服装有限公司,规模并不大,只有120多名员工。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小公司却多次成为国际级赛事服装供应商。
除了曾经给在上海举行的F1中国大奖赛部分车队提供过比赛服装,云龙公司还接到过2010年的南非世界杯、2010年冬奥会的订单。但这些和2012伦敦奥运会的总量为12.7万件、涉及17个国家球迷服的奥运大订单比起来,已经不值一提了。
“这个订单总额有100多万美元,总量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从去年就开始筹备这个订单了。”云龙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任龙说。
为什么这些订单如此垂青云龙这个小公司?用任龙的话说就是“沾了技术升级的光”。
这次伦敦奥运会球迷服的面料是云龙公司自己研发的,从手感到色牢度,再到透气度都是高标准的。有些指标甚至高于之前他们曾为其代工的台湾产品,价格也更低廉,因为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了。这也是云龙公司最终能击败众多国际竞争对手拿到订单的重要原因。
“我们自己研发的面料都申请了专利,而外国客户对知识产权是很看重的,他们觉得这个东西是自己研发的,就算加你几美金也可以理解。”尝到甜头的任龙毫不掩饰对技术创新的热情。
不过,这个热情却是缘于逼迫。早些年,云龙公司以生产棉质文化衫为主,起步阶段做得还算顺风顺水,但随着浙南经济的崛起,公司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同行之间的竞争,“都是你降5美分,我降10美分,”任龙说,“大家搞得像仇人一样,又都赚不到钱,所以我感到,得找到一个突破口,避开这种白热化的竞争。”于是,任龙把宝押在面料研发上,因为这是他们所擅长的。
现在,任龙每年的研发投入在300万元左右,每年至少研发10款新面料。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