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六月,万物吐绿。行走在八桂大地,随处可见长势喜人的连片桑园。全区109个县(市、区)中,有73个共88万多农户种桑养蚕,至今年上半年桑园面积达267.5万亩。此等情景,让多次到广西调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赞不绝口:“广西不愧是中国蚕桑产业的一面旗帜!”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厅长张明沛说,目前广西蚕桑产业已摘取6个全国第一:蚕茧产量从2005年起连续7年全国第一,2011年达到29.6万吨;桑园面积连续6年全国第一,今年上半年达到了267.5万亩;蚕种产量全国第一,2011年达到437.8万张;亩桑园产量全国第一,平均每亩桑园可养出蚕茧117.69公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2倍;生丝产量全国第一,2011年生产生丝1.76万吨,高于世界蚕茧第二大国印度;2011年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8000多万棒,产鲜菇4万多吨,产量全国第一。初步形成了“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的新格局。
据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负责人介绍,从2000年起,广西就抓住“东桑西移”的历史机遇,发挥气候、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优势,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广西茧丝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和政策法规,形成了上下齐抓蚕桑生产的氛围。“十一五”期间,共投入7000万元用于蚕桑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重点推广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两广二号”蚕品种及“桂桑优”、“桑特优”系列桑品种,良种推广率达100%;构建了自治区、市、县、乡、村5级蚕业技术推广网络,培训蚕农160多万人次;通过引进、改制的80家缫丝加工企业,消化本地蚕茧产量由原来的10%提升到70%以上。目前,广西已形成了桂西北、桂中、桂南三大桑蚕优势产业带。
为提升蚕桑业的综合利用水平,广西各地还利用桑枝造纸、培育食用菌,蚕沙生产有机肥、提取叶绿素、蚕蛹食品,桑叶茶、果桑开发等,取得了初步成效,蚕桑综合开发利用总产值超过150亿元。2011年,养蚕农户实现售茧收入102.95亿元,户均1.26万元。
据悉,到“十二五”期末,广西桑园面积要发展到300万亩以上,蚕茧产量33万吨,产业综合效益500亿元以上,建成中国和世界最大的优势原料茧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蚕丝被生产基地。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