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取大店模式的本土服装品牌最近开始频频亮起红灯,关店、亏损一直困扰着他们。一方面,黄金商圈商铺租金高涨,开设大店面临高投入、低产出的尴尬;另一方面,大店对树立品牌形象、提供更完美的消费体验很有帮助。对于本土品牌来说,日渐盛行的大店模式成为一个未知数。
大店遭遇尴尬
宽敞的店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完善的消费体验、别致气派的装修都是服装大店带给消费者的感受。大店模式在满足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变化。我们看到,品牌店面的规模越来越大,仿佛告诉消费者,“在这里,有你所需要的个性化追求与品质享受,你值得拥有”。
早在几年前,本土品牌就开始向“大店模式”进军,然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今年年初,频频曝出企业关闭大店的消息。美特斯邦威位于上海淮海路商圈的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的Me&City旗舰店,开业不到两年,租期还未满,却因不断上涨的高额租金和长期亏损的压力,不得不选择关门大吉。而另一家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商圈的耐克旗舰店也遭受了同样的问题。企业陆续关闭大店的举动,一时间让业内热衷且备受追捧的大店模式受到了质疑。
不仅如此,记者在走访中,也从本土品牌大店的客流量中看出些许无奈。以西单、王府井等黄金商圈为例,同样气派的本土品牌大店与ZARA、H&M等国际快时尚大店相比,看起来略显空旷。ZARA店里的试衣间门口、付款台前排起了长队,而比邻的美邦、波司登等旗舰店中,导购却“悠闲地”在店内徘徊张望。
本土品牌受困缘由
为什么很多消费者乐此不疲地去ZARA等国际快时尚品牌门店购物,却不愿意走进同样平价的本土品牌门店呢?其实他们给出的原因很简单,因为ZARA等品牌的产品丰富,足够挑选一番,而本土品牌大店却被认为是“空有一副皮囊”,店面大、货品少、更新慢。
从货品更新速度上看,国内服装品牌的平均周转天数为185天,而ZARA和H&M约为15~50天。就算是紧跟ZARA步伐的美邦,从设计、定稿到生产等环节也需要70天的周转时间。供应链环节的反应速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销售利润,商品在供应链环节上多周转一天,就意味着贬值。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