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徐文英:“心病”仍需“新”来解

来源:中国纺织报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03日

近十年来,上游产业的纺丝技术发展迅速,细旦丝、超细旦丝、异形截面丝、多组分复合丝、海岛丝以及各类新材料纺丝不断推出,为长丝织造产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同时,下游市场对长丝织物的高性能、多功能、多用途等需求也为长丝织造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并且,长丝产品还具有良好的替代性,可以仿棉、仿毛、仿麻、仿真丝,可以仿制出各类天然纤维织物,这种替代性已经在各类天然纤维织物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替代和弥补棉织物的供应缺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废旧化纤织物和化工产品的回用技术也在逐渐使用。

记者:您认为当前有哪些企业研发个案值得行业注目?

徐文英:如今行业中已涌现出了一批在产品开发上非常有特色的企业,如恒力集团下属的织造企业非常重视产品开发,他们在仿记忆面料、遮光布、各种功能性面料等方面做得非常有特色,累计开发新产品达6000多个。吴江汉通作为一家专业生产时装面料的特色企业,董事长沈汉镛亲自参与产品开发,每年开发的产品在100个以上,连续八次获得纺织行业流行面料入围企业,自主设计开发的新产品占企业销售总收入的80%以上,其产品售价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无上浆工艺更是企业的一大创新特点。还有嘉兴的鸣业公司,采用倍捻机和假捻机等方式开发的涤纶仿真丝产品在市场上非常畅销,产品供不应求。浙江长兴的三志企业则在各类功能性遮光布上做足了文章,多次承担省级新产品开发项目,获得了不少的专利,产品附加值较高,非常有特色。在行业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企业,如这次名优精品的获奖企业也都是在产品开发上做得比较好比较有特色的企业。

路在何方

目前我国已是当之无愧的长丝织造大国,但远不是强国。在徐文英看来,问题主要体现在产品档次、产品水平、品牌建设上还差强人意,从而导致价格上与国外产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那么,我国长丝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方面下一步将怎样走?

记者:目前长丝产品在研发方面与国际存在哪些差距?

徐文英:当前,本土长丝织造行业在流行趋势方面的研究仍然是以韩、日及台湾地区的成果为主导。最终产品如服装、家纺及装饰面料的研发与设计尤其是原创设计相对较为薄弱,研发投入相对较少,制约了产品的开发以及产品品质、档次的提升。

此外,企业在产能上的同质化、低水平的急速扩张,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低水平、恶性竞争现象;尽管企业在织造装备方面无梭化率较高,但多臂、大提花、组织结构较复杂品种等织造能力不足,先进设备技术及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缺乏。

记者:品牌意识的薄弱一直羁绊着纺织行业的转型提升,长丝织造行业又面临着哪些问题?

徐文英:我国的长丝织造企业大部分是从小型私营企业发展起来的,在产品开发和品牌培养方面重视不足,自有品牌比重较低且没有形成市场影响力。大量的长丝织物出口产品都是来样加工、贴牌生产,自主品牌所占比重非常小。而且自主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一些优秀的品牌企业利益严重受损,也挫伤了企业开发新产品打造自主品牌的积极性。

记者:行业在快速发展中出现了低端产品过剩的苗头,针对目前长丝织造产业在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您有何意见供业内参考?

徐文英:首先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的,积极开发差别化、功能化、高仿真类的新产品,尤其在长丝高仿棉产品上下功夫,鼓励发展大花幅、丝质细密化及宽幅长丝色织大提花类织物。进一步拓展产业用长丝织物的空间,形成以一般工业长丝和特种工业长丝产品为特色的新的产业集聚区。其次要尽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鼓励采取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模式,充分发挥长丝织造处于中端的优势,分别与上游的原料新产品研发和下游制成品应用搭建相互对接的平台。最后是要加强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重视产品的原创设计,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努力提高产品的品牌贡献率。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74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