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预计未来五年中国将继续担任全球贸易的发动机。但成本的上升让中国面临挑战。我们的全球战略就是中国战略,中国作为制造基地的作用显然发生了改变,我们也要做出相应的反应。我们需要对市场增长更为谨慎。我们要降低船舶制造量,并认真规划部署地点。”马士基航运北亚区首席执行官Tim Smith已注意到中国的变化。 
  “华南市场已具备发达市场的雏形。目前华南市场增长率约为1.5%-3.5%,而华北和内陆省份市场则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他说。 
  从长期来看,中国内需的扩大将会驱动马士基航运业务发展。Smith表示:“中国经济的变化为我们的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目前,多数进口的商品都是散装、低质量的产品。但是,如果中国要进口更多的葡萄酒,就需要更高质量的服务。” 
  这就是中国生产要素改变带给跨国公司的调整和机遇。而事实上,马士基航运只是中国目前外资现状的一个典型缩影。 
  “令人乐观的是,中国志在也正努力通过投资资本设备(替代资本)或学习新型生产技术(如精密制造)节约成本。一些跨国公司期望,中国制造商能够在两至三年内保持价格稳定,甚至再次降低价格。这样,中国制造业将能够继续保持其领先地位。”毕马威通过调研后表示,中国制造业要想获得成功,政府支持必不可少。 
  “某些跨国公司提议政府帮助小型制造商进一步迁移内陆或者投入更多教育经费培育创新能力。政府也可以鼓励跨国公司协助中国的合作伙伴从海外引入最佳操作模式,包括就节约能源或设置生产线提供建议。”龚永德表示。 
  5年内中国货物进口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 
  “随着‘廉价中国’的终结,取而代之的是‘消费中国’。中国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努力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政策。只要持续推动改革,经济发展将更加均衡,即经济发展更多依赖于消费,而非投资。届时,跨国公司也会逐渐将中国视为消费市场。”捷成洋行集团董事总经理海宁如此表示。 
  2009年10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对500家在华外国企业问卷调查显示,在后危机时期跨国公司在华战略中,“大力开拓本土市场、提升在华产业的技术水平、扩大对中国制造业投资”位列前三。 
  未来这些企业对中国的战略定位是什么? 
  根据2012年5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394家中外企业调研显示,这些企业未来战略对中国的定位排名依次为重要的市场、重要的研发基地、重要的出口基地、高端制造基地、区域总部所在地、重要的服务活动基地、成品组装基地、低成本的制造基地、重要的零部件生产基地以及融资的重要来源地。 
  “2010年中国进口额居世界第二,2011年贸易顺差连续3年减少,贸易顺差占GDP比重由2007年的超过10%下降到2.8%。预计2011-2015年进口额年均增长可高达27%,快于出口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卢中原认为,中国内需扩大让国内市场潜力释放以及中国持续开放的政策,也带给了世界机遇。与此同时,中国也顺应比较优势变化,应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满足企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需要。 
  “赋予内外资平等地位、加强政策透明度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在论坛期间,不少跨国公司期望中国能够改善外资投资环境。 
  “根据我们的调研,100家中外企业对改善我国投资环境的建议,排在首位的是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其后依次为继续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生活便利性,降低生活成本;改进行政管理效率,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规范规范市场秩序,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外资政策的连续性和可预见性。”卢中原表示。 
  其还指出,这些企业还期望中国对扩大就业加大支持力度;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工劳动技能;促进农民工在就业地稳定居住;增加土地供给,降低用地成本;加强国际合作,改善外部环境以及提升企业对外投资的自由度等。 
  “今后5年,中国货物进口总规模将超过10万亿美元。这将为跨国公司提供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广阔市场。”商务部副部长王超表示。 
  其希望跨国公司加强与中国先进制造业的合作,加大对中国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与此同时,其亦指出,促进产业链向西部地区延伸是当前和下一阶段中国对外开放重点之一,因此希望跨国公司抓住中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遇。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