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乎意料的是,这份新兴纺织品供应国“推介指南”中的7个上榜国家,有4个是欧洲国家,其他3个则同属非洲国家,唯独少了最近炙手可热的东南亚国家。对于这样的版图构成,法国针织内衣联合会国际发展部经理 Anne-Laure Linge解释道:“在持续了20年的稳定增长后, 以棉花为代表的纺织原料去年呈现飞速上涨的走势。我们预计,今后纺织服装产品的原料成本将以每年2%~5%的速度递增,特别是在亚洲。”
近一段时期,东南亚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上升迹象愈发明显,缅甸劳工部近日将月薪最低标准由35美元调升至70美元,印度部分地区发生纺织工人因对待遇不满而示威游行的事件。劳动力成本压力似乎在基点较低的东南亚国家呈现扩大化趋势。“不断上涨的劳动力和运输成本,这些因素削弱了亚洲国家的竞争力,成衣采购商理所应当地考虑将部分订单转移到距离较近的地区。欧洲及非洲有许多国家具备批量纺织成衣订单的生产能力,他们的工人薪资也很低,而且从地域来看,地理位置的优势也能为采购商节省成本。”Linge说。
“中国+1”采购模式受推崇
虽然各国纺织业界和采购商积极倡导多元化采购战略,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其采购重心仍然集中在中国。正如法国力克公司时尚市场总监 Anastasia Charbin所说:“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作法太不明智了。”Charbin给出的答案是:两地采购策略。他认为采购商应该聚焦“中国+1”战略,此举既能缓解成本压力,也能降低管理风险。
法国针织内衣联合会的Anne-Laure Linget(安妮·罗兰·朗吉)指出,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已经结束,但是世界上其他纺织品成衣制造国与中国之间的差距仍然是巨大的。2011年,欧盟地区有43.8%的纺织品服装来自中国。相比之下,土耳其成为仅次于中国的欧盟纺织品服装来源国,不过,其12.2%的占比与中国相比仍相差甚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制造商的供货能力在短期内仍无法取代。
在全球纺织出口制造商普遍面临难题的今天,中国的生产企业开始尝试转型。为了延长产业链,一些以往专攻面料的生产企业,如今专门成立了服装部,设计、企划、制版、成衣一条龙运作。使采购商避免了寻找服装工厂的麻烦,还能为客人更好地控制成本。江苏一家以生产手编毛衫为主的企业,如今的产品种类增加了机织毛衫以及吊带背心等内衣。虽然配套产品的增加会加大供应商的工作和成本,但能提供更多的服务,为采购商提供一站式采购的便利,降低客户的商务成本。
全产业链供应、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成为纺织品供应商需应对的新考验,而中国制造商目前的表现或许正是采购商推崇“中国+1”模式的原因所在。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