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的大宗商品市场频频令投资者“跌破眼镜”。上周四晚,中欧央行齐齐降息,英国央行也扩大资产购买规模,但宽松政策并未令大宗商品走强。业内人士指出,今年9月以后全年经济和欧债危机形势有望趋于明朗,大宗商品市场或借机企稳回升。但之后,仍有可能出现较大分化,农产品由于受到天气因素影响,有望继续维持在高位,而工业品则可能会出现调整。
大宗商品“该涨不涨”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本该是大宗商品的“狂欢时刻”,但情况却截然相反。
国际市场上,纽约、伦敦两地金价上周四、五两日整体跌幅高达2%,再次跌破1600美元/盎司,国际银价同期的跌幅更达到3.6%;而相较上周四出现的一个多月高点,纽约原油期货价格至上周五收盘时亦下跌了约5%。而在国内,7月6日大宗商品几近全线收微跌,昨日跌势延续,除了农产品外其余商品走势惨淡。
为什么降息的消息并未给市场带来提振?新湖期货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黄澍认为,国内一个月内已经两次降息,可以预测我国二季度GDP增速很不乐观,某种程度甚至可能低于市场预期。“下半年会进一步降息早已是市场预期,只是没想到来得这么快,从这个角度讲降息本身并非属于预料之外的行动。此外从历史经验看,我国降息本身对股市和商品等风险资产的影响也非常有限。”
而欧洲的宽松政策更有些“被逼无奈”的感觉。黄澍认为,欧洲央行的降息实际上早在市场预料之中,降息实为不得已之举,有很多分析人士甚至预估欧洲央行基准利率会下调50个基点以上,或者同时采取新一轮LTRO(长期再融资计划)等强力措施。结果欧洲央行并未强调任何其他措施,也未提及此前召开的欧盟会议四项主要决议未来可能如何展开的细节,而只是再三表达欧洲经济形势面临较大风险的陈述,这样的结果多少是令投资者失望的。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