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我国大量进口对全球棉市产生了巨大支撑作业,是我国的棉花收储和进口挽救了经济低迷和消费疲软的全球棉花。
三、国家拥有的巨大棉花资源量在平衡国内外价格方面应有所作为
然而,如何作为则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按照收储价采取顺价销售,国内外价差仍很大,纺织业增加进口的呼声仍很高。采取降价销售则有如何分配,还对新棉临时收储价产生较大的打压,以及对市场的扭曲等问题也将扑面而来。这些问题最终将归到如何协调农业利益与工业利益,农民利用与工人利益问题,国家利益和产业利益则是最高层面问题。
四、棉纺织业的产能巨大和过剩与居民的消费需求和出口的层次和结构问题,在困境中有没有可能厘清
存量巨大的棉纺织产能是市场配置资源的结果,是市场化的产物,照理应按照市场规则汰劣存优,利用经济低迷和消费疲软机遇促进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的过剩产能。问题是,国产原棉不足,纺织皮棉消费涉及到国际市场,进而又影响到纺织业和居民纺织品的消费。比较理想的境地是,充分利用危机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形成出口高中档和居民消费的两条生产线、两个生产基地。
五、2012年度20400元/吨的临时收储价能否落到实处,要看国家对植棉业和棉农的保护力度
前面所述,2011年度临时收储价在保护棉农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实践证明这是应对经济危机的良好举措。然而,临时收储价也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外棉花价格的差距。过去十多年国内价格一般高于国际市场的1500~2000元/吨,纺织业基本能够消化。然而,危机中的纺织业消化能力大大下降,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如此高的价差实在消化不了。虽然进口大量低价棉对高价棉产生了一定的稀释效应,降低了获得进口棉企业的生产成本,但进口棉对国储棉所造成的压力也很大,国家为此也付出了很大代价,还给新棉收储埋下了很深的隐患,以致有人对新棉敞开收购产生了疑问。
因此,国家要权衡利弊,努力处理好进口棉和国产棉的关系,保护好脆弱的国产棉。在全球经济低迷和消费疲软条件下,仍要坚持临时售政策,保证做到敞开收购,力争不出现“卖棉难”问题。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