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5-28日,全国海关对从全国出口企业中抽取的1856家样本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企业订单、信心、成本等情况。总共回收样本1848份,回收率达99.6%。问卷调查显示:6月份,我国出口经理人指数为36.2,其中新增出口订单指数为40.1,出口信心指数为41,出口企业综合成本指数为14.9,均位于荣枯线50以下,表明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仍不乐观。
下半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发酵,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严重、失业率持续高位、消费信心低迷,欧美日采购经理人指数在6月份都回落到50以下的收缩区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些都将给我国外贸出口稳增长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出现自主性回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需求减缓。而前5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9%。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自去年6月份起的月度进口值也表现为同比下降,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2.3%。
三是当前,我国出口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包括劳动力成本、人民币汇兑成本、企业融资成本等居高不下,出口价格竞争力受到削弱,国际市场份额受到挤压。2012年1-5月,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包括纺织品、服装、箱包、鞋类、玩具、家具、塑料制品等7大类)在日本进口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为63.3%,回落0.4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同类产品在日的份额分别提升0.7、0.2和0.2个百分点。美国和欧盟市场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
四是金融危机期间,欧美主要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并迅速蔓延至新兴市场。5月份,美国商务部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1%-2.5倍的反倾销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局面,但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我国经济稳增长和促进对外贸易扩大进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会逐步释放,如果世界经济形势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不再继续恶化,今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可望实现10%的预定增长目标。
在促进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中国海关认真履行职责,不断优化监管与服务,深化通关作业改革,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提升进出口监测预警水平;开展“国门之盾”一系列打击走私专项行动;积极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和支持开放型区域经济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国海关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净入库9157.34亿元,同比增长7.49%;监管进出境货运量168715.3万吨,同比增长10.3%;立案侦办走私犯罪案件1017起,下降2.2%,案值170.8亿元,涉嫌偷逃税额29.6亿元,分别增长45.0%和49.3 %。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