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服装、纺机、化纤,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非常低。化纤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打造3~5个年销售千亿元企业,而产业用提出的是要打造3~5个50亿元企业,差别仅此可见一斑。企业规模的大小、产业集中度的大小,决定了整个行业的研发能力和竞争能力,显然,在这样的状况下,产业用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肯定很低,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只能采取模仿战略和跟随战略,很难走一条自主创新的原创道路。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产业用行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比较弱,拿来主义比较多。“当然这种拿来主义跟我们的思维定式很有关。我们的医院、建筑设计部门等都是先看国外怎么做,国外做成功了我们再拿过来用。这又涉及到保障体制问题、意外赔偿问题,还包括我们的产品质量是否能达到要求等,的确是一个系列工程。但是我们在前期推动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难确实是由产业集中度不够带来的。”李陵申说。产业用行业一共有七八千家小企业,规上企业只有1556家,这自然导致该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不足。
“十二五”期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将在关键共性技术、基础研究和国家投入方面有重大改观,以集中精力在各个层面加大研究和研发力度。
标准的确定和衔接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产业用纺织品跟铁路、交通、卫生、环保等许多行业密切相关,而每一个行业都有行标,产业用纺织品要被下游产业所容纳,就必须跟下游产业的行标接轨。而目前产业用纺织品标准严重缺失。比方说纸尿裤、湿纸巾这一类大家都已经用惯了的东西,现在才刚刚在做它的行业标准,它的强力、吸湿性指标定为多少合适?过敏性、舒适性怎么界定?再比如说超市里的非织造布购物袋,到底承重多少、反复使用多少次才算合格?这都是标准要做的事情。类似的产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原来我们并没有去想这个问题,只是埋头做产品,但是现在感觉到它的重要性了。当有标准出来的时候这个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标准的及时制定让大众和行业都颇为受益。比如从非典、H1N1开始,我们知道了口罩的标准,从N95到N97,再到出口的N100,其过滤效率越来越高,分别达到95%、97%、100%。过去我们根本就没有口罩的标准,非典的时候才把国外的仪器买过来,开始制定标准,才知道让护士医生戴什么样的口罩,可以过滤掉一般情况下的病菌。那时才知道纱布口罩其实就是零过滤,不说对细菌,对粉尘的隔离效果都非常差。李陵申介绍说:“能够形成过滤就必须纱线纤维要足够细、织物孔径要足够小,所以我们要做超纤;机织和针织都会有交叉的孔径,所以我们用非织造布;短纤的过滤效果也低,所以我们用仿棉纤维;而且我们采用两种工艺5~6层复合,保证织物具有绝对的均匀性,避免厚薄不均造成的过滤效果差;同时多层复合材料又有足够的强力。”从这个过程就可以看出应用实践对标准的不断推动,标准也反过来推动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十二五”规划里,加紧标准制定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