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工部7月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周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大幅下降,显著低于预期,并创2008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最近一年以来,美国失业率从2011年7月的9.1%降至今年6月的8.2%。由于美国经济衰退,政府希望把制造业留在本地,增加就业机会,这也成为美国大选的竞争筹码,意味着谁创造了就业机会,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届的总统。
在纽约一家星巴克店,记者看到一份宣传“美国人为美国人创造就业”计划的宣传单,店内的小黑板上还写着“让我们为美国增加工作”。星巴克发起了“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Create Jobs for America)行动,直接募资超过1100万美元(如果算上杠杆则高达8000万美元),它以贷款的方式在44个州创造了超过4000个工作机会。谷歌、花旗银行等加入了该行动。
其他企业如GLOBALFONDRIES公司在纽约州马耳他市建立一个价值42亿美元的先进硅片厂,其从纽约州政府获得了13亿美元现金补贴和未来15年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日产公司获得了14.5亿美元的贷款,用于美国能源部支持的高科技车辆制造项目,这个项目是美国能源部在田纳西州投资18亿美元支持建立新工厂的组成部分。
直击二:0.99美元连锁店变身1.29美元
记者在纽约街头看到,以前市区有不少0.99美元的连锁店,现在已经变成1.29美元的店,里面仍然是那些中国制造的小商品,但按此计算,价格已经上涨了20%。价格上涨的背后,是海外制造的人工成本和运输成本等高涨,这也是美国制造业纷纷回流的重要原因。
以服装业的人工成本为例,现在,中国国内工资涨幅已超过生产率增长,中国制衣工人平均工资约1~2美元/小时,虽然比美国制衣工人10美元/小时的工资低得多,但中国工人的工资上涨速度正在加快,差距正在缩小。
而因为油价上涨,过去一年海运价格涨了一倍。另外,海外运输周期长,这对追求流行的时装业尤其不利,杨国良说,亚洲工厂到货一般要2~3个月后,这时候,原本流行的时装款式已经过时了。
中国劳动力增速低于工资增幅
张岸元对此表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在快速提高,普通劳工工资几年翻数倍,可雇用劳工数量增速减少,比如今年二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16667万人,同比增长2.6%,其增长少于工资14%以上的增幅,这都打击了美国企业在华投资的意愿。而且,欧美工业自动技术水平出现了新一轮的提高,部分对冲了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此外,中国对美国的投资设厂也正形成规模,这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美国制造业的外流趋势,这些赴美的投资都承诺了在美国持续稳定地雇用当地工人。
专家:人民币升值加速外企回流
汇率则是另一推动力。张岸元指出,近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已经接近30%,这已大大提高了美国企业在华设厂的资金成本。如果人民币升值趋势不变,这也极大影响美国企业在华设厂的意愿。
雷弗斯耐德则引用当年日本制造业的迁徙来对比。以汇率来看,1971年,美元兑日元为1:360,前几年约为1:200,现在约为1:76,日元不断升值也反映出日本制造业的不断升级,以前美国对日本产品的印象以低端廉价为主,现在的日本制造业成功进行了升级转型,在日本本土生产的成本越来越高,因而企业纷纷去美国开设工厂(比如汽车制造)。中国未来也可能有类似经历,随着中国的人口红利消失,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制造也将追求附加值高的商品。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