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酷暑时节,却是纺织企业的“寒冬”。
由于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振荡下跌,国内外棉花价格差价逐步拉大。而纺织企业的成本中,棉花占70%,棉花价格,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纺织企业的生死。
据工信部网站消息,1-5月,中国棉纺协会跟踪的棉纺织企业亏损达到40%,3万锭以下纺纱企业减产、停产面接近50%。
国内外棉价出现倒挂
企业利润被压缩
今年国际棉花价格大幅下降。
“到今年3月底,国家以19800元/吨的价格,收了330多万吨储备棉,还有2009年的储备,加起来有440万吨左右。由于储备过大,造成了国内与国际每吨3000元到5000元的差价。”杭州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姚挺指出,从今年5月11日起,国内棉价持续暴跌,从20000元/吨一路狂跌至18600元~18700元/吨,不过,随着国际市场棉花价格振荡下跌,国内外棉花价格差价逐步拉大,计征1%关税和增值税到达码头后,国际棉价比国内棉价还要低4500元/吨。
也就是说,现在的情况是,纺织企业用国产棉肯定亏损,用国外进口棉,还能勉强维持。
但纺织企业必须根据配额进口棉花。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协定,我国每年棉花进口配额为89.4万吨,征收1%的优惠关税;配额以外的进口棉花,征收5%-40%的滑准税。
中国棉花消费量居全球第一,年消费量1000万吨左右,而国内产量只有不足800万吨,每年大约有200万吨的缺口要从国外进口。也就是说,200万吨的刚性需求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意味着,除去89.4万吨的配额,每年超过100万吨棉花刚性需求要通过缴纳高昂的滑准税来进口。
这对企业来说,无疑增加了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
“我们的棉花都是先提前1个月或1个半月买进,现在准备纺纱了,2万多每吨的棉花,市场上价格降到18500元/吨,利润明显减少了。”一家浙江棉纺企业负责人对记者抱怨。
纺织企业在国际上削弱竞争力
“国内外棉花价格差价过大,严重削弱了我国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杭州纺织行业协会秘书长姚挺说,除了利润减少,企业还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纺织品国际出口竞争力降低了。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