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一个行业的崛起,紧追慢赶;一代人的年华,埋头实干。
10年,纺织业前进路漫漫,产业用成长欣欣然。
10年之前,产业用纺织品并不为人熟知,而10年之后,其触角已伸至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
重要时刻担当重任
2003年,非典爆发时,一次性医用纺织品帮助人们战胜病魔;“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宇航服保护航天英雄杨利伟立战功。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抗震救灾帐篷给了灾民温暖的慰藉;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地基建设中,土工布积极参与,广泛应用。
2009年,上海世博会上,建筑用纺织品集中亮相,受人瞩目。
2012年,神舟九号飞天,多种产业用纺织品齐上阵,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使国人备受鼓舞。
可以说,产业用纺织品10年的发展,见证着我国一个又一个历史时刻,也在这些历史事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次次担当重任,也为自己赢来了广泛关注。蓬勃发展不只是茁壮成长,种下的种子,已有收获归仓。
瞩目成就鼓舞人心
10年里,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规模持续扩大。其应用领域已涵盖了过滤与分离、医疗与卫生、安全与防护、土工合成材料、高性能纺织复合材料、交通运输、农业、建筑等多个产业,成为我国现代纺织工业新的增长极。截至“十一五”末,产业用纺织品纤维加工总量达到822万吨,产值已超过5000亿元,年出口额达到138亿美元,形成了浙江天台和江苏阜宁过滤材料、山东陵县土工合成材料、江苏常熟非织造布及设备、浙江绍兴和湖北仙桃医疗与卫生用材料等主导产业突出的产业集群,集群规模化效应初步显现。
10年里,产业用纺织品技术进步成效明显。产业用经编和立体编织技术得到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风力发电叶片、卫星支架、火箭喉衬等异型材料的稳定生产,满足了航空、新能源领域需求。新型纤维应用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品种,扩大了应用领域,芳纶、聚苯硫醚等高技术纤维应用于气体过滤材料,使过滤用纺织品使用环境扩展到高温、易腐蚀的复杂环境,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显著提高了滤尘效能。非织造技术也得到突破性发展,大幅提高了产业用纺织品加工效率,降低了成本,扩大了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我国纺粘、水刺非织造布生产装备与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综合生产成本降低了20%。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