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7月,闽派某童装品牌已经确定将原本高达千家店的扩张计划,缩水成几百家。其实,今年以来,进行“瘦身“的品牌服装企业并不在少数。其中缘由,是今年的行业不景气。
服装市场不景气
今年年初以来,“库存门”“大店关闭”成了服装业不折不扣的关键词。青岛即发服饰销售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助理吴曙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现在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停产,中国人不用担心没有衣穿。现在各企业所有的库存加起来还够在市面上卖个两年的。
服装行业战略专家杨大筠也同样认为:“由于经济大环境不景气,很多服装企业都有高库存的困扰,美邦、李宁等品牌去年在中国出现了销售额负增长现象,产量在上升而销量却在下降。美邦、李宁情况并不是特例,这也预示着野蛮成长的时代结束。”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今年时局之艰难较2008年时有过之而无不及。“2008年顶多只是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今年服装业受到的困扰则要复杂得多。”在业内人士王先生看来,服装内销在经历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在去年年底至今年出现了“急刹车”,这不仅仅是外部经济的不景气,更有服装行业自身的原因。
他分析,众多企业以抄袭仿版为主,缺乏完善的设计师培养机制,很难形成自己的产品风格。而很多有才华的设计师则习惯于自己创品牌或开设计工作室创业,而不愿意在企业发挥才华,使得中国的服装设计水准很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国际主流时装周上甚至根本看不到中国设计师的身影。
无论是在生产管理,还是在设计、营销、广告等方面,服装行业整体人才队伍非常贫乏。因为服装行业多属民营企业,很多是从夫妻店起步,家族企业色彩往往比较浓厚。很多企业根本不能给人才提供宽阔的舞台,因而吸引不了人才加盟,即使加盟了也留不住人才。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