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伦敦奥运会: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0日

7月28日争夺伦敦奥运会首金的比赛,细心的人们发现了一个“混搭”的冠军易思玲:外安踏内李宁,拉杆箱上的李宁品牌logo,被显眼地临时贴上了白纸遮挡。

安踏,中国奥委会官方运动服装赞助商;李宁,中国射击队的服装赞助商。两家始终明争暗斗的国内体育品牌,竟能在易思玲身上和谐共处。平静水面下,暗流涌动。

押宝奥运

伦敦奥运会大幕开启,所有夺得金牌的中国选手照片,肯定会登上各大报刊的头版和显著位置。他们的穿着,尤其是服装胸口的品牌标志,同样也会得到曝光。

于是,即便现在是体育服装制造业最寒冷的冬天,但国内体育品牌依旧把伦敦奥运会看成是最后的机会,谁都不想放弃这个最好的曝光平台。

四年前在鸟巢点燃北京奥运圣火的李宁,显然是中国体育品牌的老大。他们早早宣布,倾力支持横跨五大洲的600多名运动员,还签约了中国体操队、射击队、跳水队、乒乓球队和羽毛球队这5支金牌之师,提供服装装备支持。

然而,李宁过去一直作为中国奥运冠军选手指定领奖服的王牌地位,已被依靠NBA和姚明发家的安踏撼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安踏一举击败了李宁、阿迪达斯等,成为2009至2012年中国奥委会体育服装的合作伙伴。6亿元赞助金额,创下历史新高。

除了国内市场的争夺,不少品牌也把触角伸向海外。比如,匹克赞助了新西兰、黎巴嫩、伊拉克等7国奥运代表团;鸿星尔克与伊朗奥委会达成合作协议;乔丹则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国3个代表团设计奥运领奖服。

热潮退去

与中国体育品牌纷纷出击相比,中国其它企业对于奥运的热情正在消退。如果没有来自中国台湾的宏鸉和北京的水晶石,中国企业在伦敦奥运会赞助商名单里几乎销声匿迹。

这样的情况,和四年前中国企业疯狂争抢赞助商席位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认为,北京奥运会上本土厂商的赞助浪潮,是作为东道主的热情之举,他们并没有收到应得的营销效果而对奥运营销失望。也有人说,中国厂商从疯抢赞助商席位到理性退出战局是一种集体进步的表现。也有人说,中国企业是在高门槛的赞助条件面前全军覆没。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41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