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姚洁:“中国制造”在奥运赚到了什么?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1日

在此次伦敦奥运会上,“中国制造”势头展现得淋漓尽致。据相关统计显示,2012年奥运会所有授权商品中,65%的商品由中国制造,其比例之大令人惊叹。有5类毛巾床上用品、19类杯子、11类玩具车、190类别针、23类服装、4类毛绒玩偶吉祥物以及共18类徽章、腕带和手环,全部都由中国制造。 
  在奥运会官方网站上售卖的194种授权商品中,英国本土制造的只有17种。从表面上看,英国企业全面处于下风,但是,许多中国企业提供的产品,只赚到了蝇头小利。今年2月,中国公司夺得伦敦奥组委的烟花订单,其中湖南省浏阳市的数家烟花厂商占全部订单的四分之三。但一位企业负责人称,他们生产了1900多发伦敦奥运专用烟花,订单报价格外低,仅60万元人民币。 
那么多的“中国制造”能够现身奥运会的商品市场,对众多缺少国际体育贸易经验的中国企业来说是个进步。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一些“中国制造”科技含量不够、产品档次低,不免又遭遇某种尴尬。 
  其实,奥运会再次触及了“中国制造”的伤感神经。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这是“中国制造”绕不过去的怪圈。很多中国企业还是依靠来样、来料加工,产品设计、生产原料和加工设备大多依靠进口,虽有“生产基地”,却缺乏研发机构。  
  以耐克为例。青岛双星鞋与美国耐克鞋的制造成本只差3至5美分,然而两者的市场价格相差了整整5倍。中国品牌现在不仅难以拓展国际中高端市场,反过来,在国内消费市场,顶级名牌也几乎都被国际品牌所垄断。 

[1][2]下一页>>
阅读数量(17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