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姚洁:“中国制造”在奥运赚到了什么?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2年07月31日

有人算过一笔账: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中国企业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其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中国外贸公司的毛利润是每件7美元,香港经销商的毛利28美元,美国经销商的毛利32美元,商场的毛利是18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制造”已经成了他国赚取丰厚利润的漂亮外衣。  
  尽管中国的出口产品价廉物美,而一些国家却往往不买中国产品的账。近两年来,国外针对牙膏、宠物食品、轮胎、玩具等中国产品的“双反”(即反补贴、反倾销)频频发生。从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出口迅速增加的过程中往往遇到较多贸易纠纷或摩擦,究其原因,一般都是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质量或价格起到重要作用。 
  日本、韩国等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历类似时期。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制造的产品常常与低端、低质、低价联系在一起,70年代,韩国制造又步其后尘。但近二十来年,没有人再会有这种看法了。日本、韩国等国家之所以实现了可持续的增长,就在于它们不仅实现了出口产品生产的产业转型,而且实现了从数量型到质量型的转变过程。 
  当今市场中的技术竞争异常残酷,可以说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要想把握住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把握,还需要有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因此,没有世界叫得响的品牌,想要在国际市场中持续不断地保持绝对领先,几乎是没有可能的。 
  中国有着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却有着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结构;品牌决定了中国只是贸易大国,而非贸易强国。要扭转这个被动局面,不是靠一小部分名牌产品、短时间的质量保证来实现的,而是需要众多的企业持之以恒地维护和提高产品质量。中国制造与日韩当年的处境相似:虽是制造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闯入伦敦奥运会的“中国制造”占到65%以上,看到奥运赛场满眼的“中国制造”产品,而中国企业仅能分享蝇头小利,不禁让人感叹。“中国制造”何时转变为“中国创造”?路有多远?这是中国众多企业家面对的一次大考验。我们盼望着,中国企业生产一个为运动员加油的喇叭只赚5%的利润,以及8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历史尽快终结。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172)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