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大豆和有色金属来说吧,“中国需求”是一个庞大的存在,理应受到重视,而不应看成罪魁祸首。美国大豆产区遭遇50年来最严重干旱,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就此表示,大豆价格可能进一步上涨并创新高,这样才能制约中国的进口需求。事实上,大豆价格加速起飞,背后正是中国巨大坚实的买盘在支撑。而且,高企的大豆价格正在威胁着中国压榨企业的正常经营,挑战着中国的粮食安全。
金属价格的中国因素也在被不断放大。7月31日,英国发表一篇题为《金属价格“跌跌不休”的中国因素》的文章。文章认为,工业金属价格已跌至多年来的低点,而中国是一个主要原因。一系列因素降低了中国金属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而压低了金属价格的假想底部。
事实上,在大多数金属市场上,中国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有能力调节市场平衡的供应国。况且,金属价格的下跌是在欧洲、中国和美国经济增长均放缓的背景下出现的,只拿中国说事是站不住脚的。
更令人痛心的是,需求却并不代表话语权,中国买什么涨什么,中国卖什么跌什么,出现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以期货交易市场为基础的价格形成机制。只有加快发展我国期货市场,逐步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期货交易市场,才能在此基础上逐步争取大宗商品的定价权。
任凭风吹雨打,我自闲庭信步。累积“正能量”才是对扭曲的“中国制造”和“中国需求”的最好回答。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