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8月2日举行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十周年庆典之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针对中国纺织品服装检测市场的光荣与梦想,围绕“回顾”、“发现”与“未来”三个主题词,寄语十年,畅谈未来。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检测中心的同仁、媒体界的朋友:大家好!
今天与大家一同迎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十周年庆典。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除了欣喜、感谢、祝贺之外,我想用三个主题“回顾”、“发现”、“未来”,和大家共同分享喜悦、展望未来。
一、回顾:
十年前,中国刚刚经历2001年入世之喜,为纺织工业融入国际市场提供了量变到质变的良好机遇。十年后,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从2001年的9326.43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54786.50亿元,行业利润率从2.87%提高到5.54%;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从532.80亿美元提高到2541.23亿美元,国际市场占有率从14.97%提升到38.00%,价值增长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从-41.60%提高到97.32%。
十年前,经历了2001年由工业管理部门“国家纺织工业局”向工业服务机构“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转型,服务内容、服务模式在探讨摸索中。今天,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纺织工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推动作用、服务作用、自律作用正在全面显现;
十年前,我们都很年轻,有愿景、有激情,也略显稚嫩。十年后,我们事业初见成效,我们依然饱含激情,我们的团队年轻有活力,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
十年,记录了中国纺织工业强国梦的闪光足迹,记录了中国纺织人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激情创业的光荣与梦想。
十年,见证着中国纺织品的质量竞争力得到举世瞩目的提升,见证着中国纺织工业正在逐步掌握质量标准的话语权,见证着质量检测的公平作用、透明机制、专业精神与充分竞争、生机无限的行业发展需求正在不断契合。
在这个值得回味、值得庆贺的日子里,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向检测中心十周年纪念日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感谢你们为中国纺织检测事业书写了华丽而又动人的篇章!
十年回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序到有序,从有形创新到无形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实现了身份与角色的成功转型。对于所取得的成绩,我归纳为三个“角色转变”——
首先,从市场机遇“发现者”转变为市场机遇“创造者”。
构建行业检测中心的想法产生于1999年巴黎国际纺机展(ITMA’99),在巴黎一家咖啡馆,我们与Steven Combs先生(时任英国锡莱SDL公司CEO,现任欧洲纺织机械联合会主席)进行了一次富有意义的对话,主题是国际先进检测仪器如何服务于中国纺织工业的产品开发与质量提升,这个想法迅速延伸到贸易过程的第三方检测服务与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行业公共品牌“中国流行面料Fabrics China”的思路也由此萌生。
经过近三年筹备,中国流行面料检测中心实验室于2002年在北京一间不到300平方米的场地落成。2005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批准成立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检测中心,时至今日,检测中心已拥有11家检测分中心,覆盖全国重要纺织产业集群西樵、上海、盛泽、柯桥、石狮等地的纺织工业检测网络初步建成。
其次,从纺织品检测市场的“参与者”转变为 “领跑者”。
传统的质量抽检制度为市场规范奠定了基础,但生产、贸易环节更加需要的是质量管理能力提升与第三方检测服务。凭借专业检测技术、供应链管理模式以及“一站式服务”理念,检测中心获得了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CNAS的认可和CMA国家计量认证,成为国家级权威检测机构,同时借助行业平台和技术优势,帮助企业建立内部质量检测实验室,减少了企业对传统商业检测的依赖,使得企业质量管理集约化、检测成本降低,免检率不断提升。
第三,从检测标准的“遵循者”转变为中国质量标准话语权的“推动者”。
相对于以往国外检测机构独揽纺织品检测市场的垄断局面,检测中心的破局体现在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美国AATCC、ASTM、英国SDC等国际标准机构,SDL-ATLAS、James H. Heal、X-rite、Datacolor等知名检测仪器和服务提供商,奥地利兰精等国际纤维企业,以及若干国际零售商,全部包含在内。中国纺织品由此融入到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信任体系之中,质量标准话语权得以不断建立。
二、发现:
时代在变化,纺织品服装市场需求的边界与内涵也在发生着显著变化,规模经济与价值经济的双重效应,将激发中国纺织检测事业加速步入新的战略机遇期,成为纺织工业“由大变强”不可或缺的一股中坚力量!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