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有效地识别市场机遇?
首先,纤维加工量和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量稳步增长。2011年中国纤维加工量达431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达18千克,2015年中国纤维加工量预计5150万吨、人均纤维消费量22千克;2011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2541.23亿美元,2015年将达3000亿美元。这将进一步刺激检测市场,给纺织品检测创造巨大市场机遇。
第二,内需市场潜力巨大。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内销产值占比从2001年66.96%提升到2011年82.91%。2011年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支出占消费比重从上年10.72%上升到11.05%,乡村居民从上年6.83%上升到7.21%。可以预见的是,内需消费的旺盛潜力,将极大地催生纺织品服装检测需求。
第三,检测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全球检测市场一直保持着15%左右的增长速度,2009年全球检测市场达680亿欧元。检测行业在中国更是以年均3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9年全国检测市场规模达到570亿元。据估算,2011年中国纺织品服装检测市场总量超过3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有检测机构占50%左右份额(内销产品检测约占85%,外销产品检测占15%左右);外资检测机构(如SGS、ITS、BV等)占40%左右的市场份额;民营检测机构(如华测、谱尼等)占10%左右。
三、未来:
毋庸置疑,市场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如何走过下一个十年,发挥应有的战略作用?在这里,我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秉承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把握市场机遇,开始二次创业。
“欲胜人者,必先自胜”。过去的十年,我们初步构建了检测网络,行业知名度不断提升。接下来的十年,要“精耕细作”,塑造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不求在短时期内赶超国外老牌检测机构成为市场的NO.1,而是依托规模服务效应,创造细分市场,成为特定检测领域内不可替代的“技术权威”;
我们不求在中心城市等待业务,而是到行业最需要的产业集群去提供服务;
我们不求独自发展,而是进一步地整合、集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公共服务资源,提高检测资源利用率,提升服务效率及水平。
其次,强化“创新技能+服务精神”,积蓄人才队伍的软实力。
纺织品质量检测是社会公益与客户价值高度合二为一的专业领域。通过技术创新、方法创新与模式创新,不断提升纺织品质量检测水平,是顺应人民群众对更高物质生活的新期待,也是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新期待。过去的十年,是铺网络、上硬件和市场化运作。接下来的十年,则是检测项目多功能化、检测管理计算机化、在线检测技术常规化,培养造就一批具备较高专业水平与正确价值观的“专家”,提升检测中心和行业检测人才“软实力”是重中之重。
第三,“勤于研究,敢于说话”,参与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强化标准话语权。
从追随者转变为主导者,不仅在于专业水平和服务规模,还在于价值取向与社会认同。根据《建设纺织强国纲要》要求,接下来的十年,要加强纺织品标准的基础研究,重点研究纺织品功能性、生态标准,纺织新材料、高性能纺织品标准,产业用纺织品标准,纤维制品回用标准,纺织品色彩标准等;另一项重要工作是推动中国纺织标准国际化,提高我国在全球纺织产业技术竞争中的话语权。
各位纺织服装界的朋友们、检测中心的同仁,十年,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一段细水长流的岁月;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是一段痛并快乐着的岁月;是一段记忆犹新的岁月,更是一段继往开来的岁月!检测事业是成就中国纺织工业科技与品牌强国的坚实盔甲,是纺织服装产业链通往绿色价值链的咽喉要道。未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义不容辞,它将迎来新的责任与使命的十年,二十年,乃至百年!
最后,请允许我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检测中心10周岁道一句:生日快乐!
谢谢大家!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