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中国服装企业的生产都是以量取胜,以过剩的产量满足供应链下游环节的需求。服装企业在销售渠道中普遍运用“品牌商—代理商—零售商”的分销模式,中间环节通过一年两次的订货会(春夏季、秋冬季)来沟通,代理商通过对当地的销售预估来决定订货量,这种不准确的判断与消费者实际需求存在很大误差,代理商往往订购较多的商品以备断货,品牌商也储存较多的商品以备补货,这种双方面的需求扩大的“假象”最终给库存造成了多余的压力。
其次,供应链环节缺少信息化建设。
从运营模式来看,中国服装企业基本不负责生产过程及销售终端,为了对合作商进行有效的控制,促使供应链环节的资源共享及反应速度,建立强大的信息系统成为重中之重。
目前,信息化已经在服装企业逐渐展开,例如,零售商管理库存(RMI)及供应商管理库存(VMI)等系统已经被普遍应用。不过,中国服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仍较落后,需要构建先进的供应链信息提供,例如,EPR 企业资源计划可以帮助企业信息系统的整合,实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同时,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可以考虑通过自建软件研发部门来提高信息化进程。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