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正文

阿迪撤离恐生“蝴蝶效应” 珠三角代工厂深陷断粮危局

来源:TBS信息中心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实施这种前店后厂模式的关键在于企业总部要有获取订单的能力,‘店’要真正在东莞,如果还是依赖客商给的订单,即使生产车间内迁,这条路也行不通。因此,公司开始做品牌并在国外拓展自己的销售渠道。”李文凯认为:“代工企业如果不转型,没有自己的品牌、设计和营销,命运就只能掌握在客商手上。”

实际上,早在2010年11月,商务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海关总署就提出在东莞开展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试点工作,提出加快加工贸易企业经营模式转化。
叶琨洪介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主要做法包括来料加工企业转为外商投资企业或者进料加工企业,鼓励企业拓展国内市场,为企业的生产力提升提供服务等。“让来料加工企业转为外商投资企业主要是为了实现厂店结合,让接单、品牌、设计、财务等以前在外的环节进入东莞,让企业在东莞扎根。”
然而,转型并没有那么顺利。廖石文说:“大朗的毛织厂里面一大半依然是来料加工企业,兴业针织也没有转。现在市场行情这么低迷,转为进料加工企业面临的风险更大。公司正在考虑拓展国内市场,但是品牌推广有一定难度。”

研发的风险也很大,兴业针织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有250万元,但是研发出来的产品客商并不一定认可。“研发团队都是高薪聘请的,但成功的概率只有大概十分之一。如果不能让客商看中,就白设计了。”廖石文对此感到很无奈。

李文凯说:“很多企业在实施转型升级,但这条路不好走。公司很早就认识到研发的重要性,因此现在跟客商还有一些讨价还价的能力。渠道、品牌也很难做,一个品牌做起来,同时会有10-20个倒下去。这对企业耗资很大,没有造血能力根本不敢去碰。”
董小麟表示,加工贸易业务可能抑制了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和技术水平提升的动力,2010的经济普查发现,广东企业有科技活动的比重低于全国水平。企业对外方的设备、技术仅仅是满足于使用,没有重视消化吸收,这导致现在的被动局面出现。如果企业不抓紧转型升级,竞争力将越来越小。
陈乃醒认为,正是在不得不转型的时候,企业才会真正实施转型。在此过程中,必然会有一批企业倒闭,企业家、工人乃至全社会都会感受到痛苦,这是转型所需要付出的沉重代价。

专家建议 

增加技术投入应对成本上涨
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上涨困扰的不只是代工厂,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企业的出路只有一条,即加大技术投入,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当前较高的企业倒闭率还将持续。 

2015年迎来劳动力拐点

中国证券报:当前中国很多企业受生产成本上升的困扰,对于未来企业成本走向怎么判断?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成本上升客观存在。一是初级产品价格的上升,包括矿产资源、农产品(000061)、土地、能源等。随着资源的不断开采,其价格将越来越高。二是工业规模扩大后劳动力供给相对不那么充裕,引起工资价格上涨,预计2015年国内将迎来劳动力从净增加转向净减少的拐点。
有些企业希望通过搬迁到中西部获取廉价劳动力,预期可能会落空。现在交通越来越便捷,劳动力的流动非常方便,哪里工资高就去哪里,这压低了各地劳动力的价差。中国3亿农村劳动力中,大部分在流动。

中国证券报:劳动力方面,除了工资上涨,劳动力供给的约束也是个问题,有观点提出中国的人口红利盛宴即将终结,您怎么看?
社科院中小企业研究中心主任陈乃醒:劳动力供给约束导致的企业招工难问题前几年就开始出现,现在则出现更大范围的招工难,各个行业都有这个问题。据测算,今年劳动力缺口达到18%,去年为15%,这给企业家造成很大痛苦。
2005年前后,原材料价格上涨也很快,但企业招工很方便、工资也低,企业没有现在这么痛苦。
王建:中国农村劳动力中,有1.5亿种地,而美国的农业劳动力总量才300多万人。随着中国城市化率的提升,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将有大量的劳动力释放,企业招工难的问题就解决了。 

 提升技术水平

中国证券报:企业应当如何应对成本上涨和招工难?
陈乃醒:企业的出路只有一条,即进行技术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用技术来替代劳动力。
如果技术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中国就有可能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难以晋级发达国家,就像拉美国家那样。当然中国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南美的经济命脉掌握在大公司手里,这些公司不会考虑国家利益,廉价劳动力优势不再就撤,但中国的经济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
当然,提高技术水平光靠企业不行,从政策角度看,当前稳增长应重视技术升级和设备改造,制定一套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政策体系,并加大教育投入,提高劳动者素质。此外,企业还应从加强管理入手降低成本,如改善劳动组织、工资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改革激励方式、鼓励创新等。

强化制造优势也是转型

由于接订单、品牌、营销、研发等环节自己都不能掌控,只是进行生产,而制造的优势一旦丧失,代工厂的倒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每一家代工厂如果还想要继续从事代工业务,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制造优势,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现在看来,中国的代工厂似乎是低端制造的代名词,依赖于廉价劳动力。可是,随着新增劳动力越来越少,甚至劳动力总供给将出现下降,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刚性上涨的趋势十分明显。这大概是代工厂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阿迪达斯等外资企业将生产环节从中国撤离的原因。

可是,回到代工的本意看,劳动力价格的变化似乎并不一定能挑战代工厂的生存,一方面廉价劳动力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另一方面劳动只是诸多生产要素中的一个,如果代工厂能够把制造做到极致,在某些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品牌商依然会委托其进行生产。

因此,代工厂本身并无所谓褒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发挥比较优势、融入全球分工体系。尽管很多企业没有站在微笑曲线两端,但从发展全过程的角度看,欠发达国家在走向发达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所谓低附加值环节的企业。

正如一位企业人士所说,代工厂的产品看起来是贱卖的,但其实就值这个价钱。品牌商看起来赚了很多,但同时支出也很多,并且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价值链上面各个环节的企业其实各有优势,关键是如何维持自身的优势。

实际上,代工厂中也有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佼佼者,他们的做法值得其它代工厂借鉴。以富士康为例,为应对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的问题,公司去年就宣布3年投资至少1000亿元,引入100万台机器人(300024),今年其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数量就将达到30万台。这种通过技术和设备方面的投入来减少对于人工需求的做法,明显是对其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由此可见,代工厂的转型并非一定得是不做代工,甚至让别人为自己代工。转型也可以是随着经营形势的不断变化来变革生产方式,保持制造优势。
对于很多代工厂而言,制造本身的变革难度并不亚于塑造品牌、提升技术和拓展市场。由于长期做其它企业的生产车间,过分依赖于品牌商提供的技术和设备,一些代工企业已经丧失了变革的能力,一旦被品牌商抛弃,只有死路一条。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代工厂已经开始着手对其代工业务本身进行变革,如代理国内品牌商的生产,从而避开国际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跟随订单流向将制造环节搬迁到周边成本更低的国家;加大技术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劳动的产出;往研发、设计环节延伸,增强议价能力和利润空间。
或许代工厂的倒闭现象不可避免,但更优秀的企业应当会在这一轮洗牌中脱颖而出,无论他是否还在坚守代工。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38)
分享到:
 更多关于 行业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