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国际资讯 >正文

印度纠结“中国制造” 感叹低价抱怨质量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07日

励展博览集团每年在印度举办几个大型展会,涉及铝材、冷链物流等领域,会有许多中国企业参展。勒迈尔说,印度是农业大国,农副产品的冷藏、保鲜、运输方面都有旺盛的需求,市场很大,但中国设备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售后服务,“这些都是高价设备,中国企业只是卖产品,但印度企业还要你教会他们怎么组装、使用、维护。这是中国产品在印度市场推广的巨大瓶颈。”

虽有一些抱怨,但波达说,中国产品卖得很好,他们公司差不多每两个月就要进一次货。他告诉本报记者,未来集团正在和香港利丰集团合作,借鉴义乌国际商贸城的模式,今年12月将在印度开设一个World Market,可为中国企业提供商品展示、销售等服务。此举可以避免中国企业单独进入印度不熟悉市场、成本高昂等问题,“如果计划的运行按照预期,中国商品在我们采购额中的比重会从目前的1%增长到8%~10%。”

“中国制造”让印度人纠结

当被称为“世界办公室”的印度提出要发展本土制造时,印度人对“中国制造”的心情就更复杂了。

孟买行业工商总会的一位负责人就举着手机,对记者一再说:“廉价的手机我们不需要从中国购买,我们可以在印度制造质量更好的。”

在德里大学留学已3年的中国留学生吴顺绵说,中国手机在印度的市场占有率近50%,其中大部分是山寨机,出口价格在人民币100~180元间,农民和低消费人群是主要的购买者。位于德里的卡罗尔—巴格(Karol Bagh)市场是印度最大的手机市场,也被称为全印度最大的中国手机市场。这儿热卖的山寨机,基本是从深圳进口的。

在孟买街头一家小店,店主指着很多手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中国来的,他打开一个手机的后盖,里面的中文显示手机来自深圳。这款手机的售价相当于人民币100元,比在中国还便宜。

伴随着中印双边贸易额的持续增长,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也不断扩大。201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739亿美元,但印度对华贸易逆差也升至270亿美元。这种逆差虽然有其客观原因,但印度仍然表现出相当程度的担忧。

7月19日,印度内阁经济委员会批准对进口电力设备征收21%的进口税,包括5%的基本关税、12%的反补贴税和4%的附加税,同时取消对装机容量1000兆瓦以上的超大型发电项目的免税措施。

中国是印度最大的电力设备供应国,过去7年,中国产品占了印度新增电力设备市场的40%。2012~2017年印度已开工建设的7.6万兆瓦装机容量中,就销售额而言,超过60%的设备由中国制造商提供。基于此,舆论认为上述举措意在尽可能地限制中国电力设备进入中国,为印度本土生产商创造有利条件。

印度的制造业“心结”

大约从2000年起,服务业和消费开始取代农业,成为印度的经济增长支柱,但印度的制造业一直滞后,1995年~2004年的平均增长率只有7%,其中1998年的增长率还低至2.7%。对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来说,缺少了制造业的支撑,整个经济结构就显得极不平衡。2004年,以“经济改革之父”辛格为总理的新政府决定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制造业在经济中的比重。

当年9月,印度成立了“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委员会”,专职“确保制造业的快速及持续发展”。该委员会2005年发布的“制造业国家战略”白皮书明确表示印度将与中国竞争“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经过数年发展,制造业目前在印度GDP中的比重达到了16%。而随着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涨,“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但加达仍然认为,中国的优势依然明显,因为中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链,而“印度制造”的成本要高于中国,因为很多零部件需要从中国采购,“在中国订购,15~20天可以拿到货。而在印度订购,时间可能要一倍以上。”

印度制造业目前的外部环境并不好。

在上月底举行的季度货币政策会议上,印度中央银行将2012~2013财年的GDP增速预测由原先的7.3%下调至6.5%,全年通胀预测也由原先的6.5%调高至7%。而今年第一季度,印度GDP仅增长5.3%,远低于此前一直保持的约9%的增幅。

为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印度需要在诸多支柱产业上都取得较大的提升,比如制造业。戈什对本报记者说:“制造业是印度未来发展必需的,而且很急迫。过去20年的发展表明,单纯依靠市场是不现实的,政府必须要有很好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制造业发展。”

解决庞大的就业人口压力,也是印度发展制造业的初衷之一。印度目前有60%的人口处于就业年龄阶段,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预计今后10年还会有超过2.2亿人加入劳动力大军,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成为印度政府重要的政策依托。

戈什说,金融、电信等高价值服务业创造了印度20%的GDP,但只需要2%~3%的就业人口,而大量就业人口在低端的服务业中。如果把农业人口和低端服务业人口加起来,就占到印度总人口的3/4,这是一个非常不平衡的状态。

根据印度政府的规划,到2022年,印度将把制造业占GDP的比重至少提高到25%,从而创造1亿个新工作岗位。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63)
分享到:
 更多关于 国际资讯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