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品牌管理角度来看,‘90后李宁’同样缺乏弹性和战略纵深。”刘如江对此很是担忧,“每隔5—10年就得调整一次,造成品牌传播和营销资源巨大浪费,形不成有效沉淀不说,而且还容易导致企业出现大的波折。”
李宁公司错失的第二次机遇,就是北京奥运会后3至4年的黄金成长期、蜕变期。此时如果公司能够回归真正的“李宁精神”,这不但要求品牌沟通诉求回归到李宁所代表的奥运竞技蕴藏的“挑战”、“超越”、“专注”、“永不满足”和“精益求精”普世精神,还在于按照这个精神对各个业务模块进行调整,对具体策略进行全方位梳理,最终使得公司上上下下每一个毛孔,公司业务每一个细节,都无不强烈地散发着此种气息。这是一种超越运动门类、年龄阶段、性别差异、血缘种族、时空局限和收入差距的强大无比的精神力量。
对此,刘如江对记者表示,李宁公司20多年的发展历程,有很多重要的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这些东西往往都跟每个节点上社会的流行风向有关。他们的管理层不是空气,总要受到不同时期流行的一些理论影响。
譬如低价导向、多元化、多品牌、企业并购、国际化、时尚化,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这些方式在短期内,确实可以大大提升李宁公司的业绩,但当时是否真的必要,企业能不能支撑起这些战略,长远来看会不会留下负资产,几乎没有人过问。如此大手笔在当时都令管理层很爽,现在看来,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基本上都与之相关。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