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1年,我国纺织品服装整体遭受贸易救济影响趋势渐缓,度过了一段相对平静的时期。2012年始,在传统市场需求放缓、出口增速下降的同时,部分发展中国家再次使用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手段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施压。年初至7月,埃及、秘鲁、巴基斯坦和巴西分别对我国纺织服装相关产品发起保障措施调查和反倾销调查,尽管这些国家在我国出口市场中所占份额较小,但由于涉案产品范围广,对许多刚刚步入新兴市场并期待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的企业极为不利。
产品结构
纱线出口量价齐跌
服装出口量跌价涨
年初以来,纺织品和服装两大类产品的出口均没有明显起色,增幅始终在低位徘徊。1~6月,纺织品累计出口464.9亿美元,增长1.3%,服装出口670.6亿美元,增长1.9%。纺织品中面料和制成品实现小幅增长,纱线则量、价齐跌,降幅分别为3%和8%,其中棉纱线下降最快,降幅分别为3.8%和15.3%。服装中针织、梭织服装出口量下降4%,而出口平均单价上涨5%。
区域出口
四成省市出口额下降
东部地区成“重灾区”
上半年,全国40%以上的省(直辖市、自治区)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下降。前5大出口省市中,排名第2、3、5位的广东、江苏和山东均出现下降。从地理分布上看,东部地区成为下降“重灾区”,近2/3的东部省区出口下降,东部地区整体出口仅增长0.2%,而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好,整体出口分别增长8.2%和17.5%。
东部地区唯一的亮点来自福建省,上半年福建出纺织品服装口达到85.7亿美元,增长15.9%,是东部地区增长最快的省份。其中5月份单月出口额超过上海和山东,当月排名一度升至第四位。
进口概况
服装进口增速超过纺织品
棉纱线进口规模再度扩大
价跌导致棉花进口量猛增
近年来,我国服装进口增长迅速,服装所占进口份额从5年前的不足11%升至16.9%。上半年,纺织品和服装进口分别增长3%和17.5%,服装增速超过纺织品近15个百分点。纺织品进口增长缓慢主要是受面料和制成品下降拖累,二者进口降幅分别为4.1%和1.4%。同期纱线进口增长较快,增幅达到15%。其中主要是棉纱线进口猛增34%,化纤纱线下降。
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是我国棉纱进口三大主要来源地,65%的进口棉纱来自这三个国家。上半年我自这三国进口均实现迅速增长,合计进口量增长108.6%,进口额增长61.8%。
年初以来,棉花进口价格持续下跌,上半年进口平均单价为2400美元/吨,同比下降22.3%。而同期国产棉价格依旧高企。根据中国棉花协会发布的5月形势月报,扣除滑准税后的进口棉为人民币15366元/吨,较同期中国棉花指数低近4000元/吨。国际棉价的下跌导致棉花进口数量猛增,1~6月累计进口305.5万吨,增长130.2%,进口额72亿美元,增长79%。
与棉花进口猛增相比,化纤进口保持温和增长。上半年累计进口量、值分别增长4.9%和5%,进口单价微涨0.8%。
下半年走势
国内外形势依旧严峻
全年出口增幅难达8%
与2008~2009年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情况相比,目前纺织品服装出口面临的困难更具多样性、复杂性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全球的经济走势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严重,失业率居高不下,消费者信心不足,市场需求疲弱;国内方面,二季度实行的降准、降息等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出口的措施将会在三季度释放出效果,但针对纺织品服装行业,刺激出口的政策已经基本到位,短期内很难再有重大利好政策出台。“转型升级”、“走出去”等举措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摸索,也需要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非一般中、小企业所能企及。
整体看来,在复杂、严峻的贸易环境中,纺织品服装下半年出口形势依然不乐观。要实现全年增长8%~10%的目标,下半年6个月的累计增幅就要达到13%~17%,任务相当艰巨。如果全球经济形势,特别是欧盟经济不再继续恶化,预计下半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将保持小幅增长。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