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中国制造的价格比较优势正在消减,内地生产商承受着异常沉重的压力。香港贸发局去年底以《“中国价格”一去不返?》为题发布报告指出,人民币兑美元连续多年累计升值,同时,内地工资自2009年起迅速攀升,截至去年底增幅约为20%。
中国制造加速升级
“对未能吸纳所有上涨成本的生产商来说,较高的出口价格可以发挥缓冲作用,让他们继续支持一段时间。”香港贸发局研究人员指出,“不过,在一个全球化的生产环境里,竞争极为激烈,即使是成本条件稍有转移,也可能导致中国的竞争状况改变。”
而且,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也促使制造商将部分生产外迁。香港贸发局研究人员分析,中国不再是美国普及特惠税制的受惠国,而欧盟普及特惠税制也把多种中国产品拒之门外。目前仍然享有普及特惠税制优惠(G SP)的发展中国家,例如孟加拉和柬埔寨,已成为更受欢迎的服装采购市场。
上述变化对中国制造究竟是祸是福?对此,中国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马小丽接受南都记者采访表示:“如果是简单的加工业外流有一定好处,我国可以集中精力发展环保高效的企业。这种流动也是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的调查来看,O EM (原设备生产)、O D M (原创设计生产)和O B M (原创品牌生产)占受访企业营业额的加权比重分别为53.3%、19.3%和27.3%。虽然O EM仍占主导地位,但O BM的重要性比两年前已有明显上升,反映越来越多的珠三角港商已开始发展自有品牌的业务。此外,打算采取防御性策略(例如结业、转营贸易、重组或合并)的企业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回落,预示了在珠三角产业重整的奏鸣曲中,升级换代和竞争力重塑的主旋律更加高歌猛进。
香港贸发局高级经济师黄醒彪分析,随着中国转向生产高增值产品,厂家把部分低增值生产活动转移到其它亚洲新兴供应地,此举可视为区域生产链的延伸。
黄醒彪分析,虽然中国劳动力成本较高,但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也更胜一筹。此外,与越南等地依赖进口不同,中国有不少发达的工业集群,上下游产品供应充裕,例如珠三角众多的紧密联系的批发市场,可充当不同生产商、零售商和客户之间的平台,减省其时间和成本。
香港贸发局指出,其他因素如供应链效率和产品安全等,也是比较不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中国的出口表现,反映它在劳力密集制造领域仍有竞争优势,同时也能处理较高增值的工序。因此,内地进行创新和升级的能力,将决定生产力的增长幅度,长远有助抑制单位劳动力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影响。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