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具有可观的人力资本储备
《中国企业报》:日前,阿迪达斯已经决定关闭其在华唯一一家直属工厂,迁往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有相关人士称,随着中国工资继续上涨,运输成本飙升,成本导向型的外资企业可能会迁离中国、返回母国,或转向东南亚地区。您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吴要武:对于像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成本开支的绝大部分是工资,所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工资变化最敏感。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快速上涨,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为继,他们向工资成本更低国家或地区转移是必然的。
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国家和地区,其工资水平是与其发展阶段一致的。中国不可能因为想留住这些企业而限制劳动者提高工资,那么,允许这些企业离开也是自然的。
积极进行产业升级,提高企业的技术层次,才是兼顾比较优势和劳动者福利的唯一选择。一些发达地区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腾笼换鸟”产业升级策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为更高技术水平和资本密集度的企业让出空间。今天,大学毕业生占新增劳动力的40%,已经为产业升级做好了人力资本储备上的准备。但我们的产业升级进行得并不顺利。我认为主要是市场信号混乱和金融体系的垄断低效。
改革三十多年来,在三大生产要素中,我们已经基本上理顺了商品和劳动力的价格,但资金价(1612.90,0.30,0.02%)格的扭曲,却是一个至今未解决的大问题。
《中国企业报》:除了低廉的劳动力,中国其他用工优势是什么?这些优势会对未来的企业和市场发展产生哪些影响?
吴要武:无论我们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先弄清楚我们在这个阶段上的比较优势是什么,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具体来说,我们的比较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是人力资本储备较为可观。1999年,政府扩大了高等教育规模,今天的高校招生人数接近700万,为必将到来的产业升级提前做好了准备,也为人口红利消失后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维持增长速度提供了可能。这是我们的一大优势。
其次是有相当完备的基础设施。由于信息传递和物质运输较为便利,不仅降低了交易成本,拓展了市场范围,还构成了一个保护性门槛: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不会因为用工成本提高迅速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
最大的优势是中国有13亿人口,市场范围大,分工链条长,只要相信市场的力量,设计正确的政策,中国各个领域都会人才辈出,增长的动力就会永不枯竭。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