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棉花专区 >正文

巨大价差令用棉需求出现萎缩 棉花产业将延续2011年不景气局面

来源:中国轻纺原料网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5日


“压力首先来自于国内外棉花价差。当前,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扩大削弱了纺织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说。数据显示,我国棉质产品出口全面负增长,包括棉纱、棉织物、棉制床上用品、棉制服装等,全部出现不同程度的出口下降态势。
由于国际棉价大大低于国内棉价,不少纺织企业转向使用低价进口棉。海关数据显示,2012年前6个月共进口棉花305.5万吨,同比增长130.2%。2011/2012年度前10个月(2011年9月~2012年6月)中国累计进口棉花473万吨,同比增长113.8%,达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本年度棉花总进口量毫无悬念地将超过往年。
由于国内外棉价差较大,国内纺织企业更愿意选择进口棉花,国产棉除了进入国储库以外,市场实际销售情况并不乐观。不过,受进口配额限制,很多棉纺企业采购不到进口棉,部分企业主要以国产棉为原料,这就造成了原料价格高、产品售价低的现象,并导致当前很多国内棉纺企业亏损,最终使棉市下游需求更加萎缩。
据了解,国内棉花价格高,国家下发进口棉配额有限,为了生存,国内不少企业已经开始大量进口棉纱,进口棉纱的价格甚至比国内棉花还便宜,这无疑会导致市场的更加紊乱,与想要稳定国内棉花生产的初衷相去甚远。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为了降低用棉成本,不少棉纺企业已经开始寻找新的替代品。根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监测的数据以及调研了解的情况,企业在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因国内棉价不具竞争力而降低纯棉类产品比重的现象比比皆是,非棉纤维替代棉纤维已形成一种趋势。
未雨绸缪,积极防范“卖棉难”
 
 
展望新年度,业界普遍认为,棉花供给压力仍将延续,庞大的库存将对中长期棉价造成较大压制,纺织业需求复苏迟缓,国家收储政策可能暂时提振新棉价格,但国储轮库及抛储仍对棉价构成潜在压制,棉价仍将“上下两难”。
中棉所预测,由于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和消费持续疲软,未来几年我国棉纺织业将处于低位运行状态。中国棉花生产景气指数(CCPPI)将继续下行,棉花消费增长大幅减速,绝对消费量将减少和(或)出现负的增长。在此背景下,国内原棉产不足需的矛盾将大为缓和,全球棉花供大于求的状况将持续,国际市场棉花价格将下行。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会商认为,由于国内外棉价差进一步扩大,加之国内企业生产成本高涨,下游棉纺企业继续高比例使用外棉,后市国内棉花价格仍将继续受压。但考虑到临近新年度棉花上市,受收储政策支撑,短期内棉价不会出现大幅下降,将维持弱势震荡格局。
中棉所建议,当前国家要权衡利弊,努力处理好进口棉和国产棉的关系,保护好脆弱的国产棉。在全球经济低迷和消费疲软条件下,应未雨绸缪,积极防范“卖棉难”。
首先,再次出台临时收储政策,保证做到敞开收购。毛树春、冯璐指出,2012年度新棉临时收储价提高3.0%至20400元/吨。实践表明,临时收储价在保护棉农利益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应对经济危机的良好举措。可以预见临时收储政策将对稳定市场和解决“卖棉难”发挥积极作用。
其次,认真总结收储经验,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一是及时启动临时收储价。二是对收储企业的分布要研究,一些产地没有收储企业,农民利益无法保障。三是打击压级压价行为。四是加强监管和督导。
第三,看好国门,慎重追加配额。建议配额外数量不再追加,减轻国内库存压力;即使追加,配额外的关税税率不能降低到5%。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认为,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形势将持续严峻,为确保纺织行业继续实现平稳运行,建议国储棉放储时采取财政补贴的方式,实行限价放储,缩小国内外棉花价差。加快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完善棉花宏观调控机制,实现内外棉价的市场化对接。同时希望国家进一步出台行业扶持政策,降低纺织企业资金链风险。针对行业自身,也要加快转型升级,向产业链高端迈进,增强核心竞争力和抵抗危机的能力。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666)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棉花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