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他介绍,那里原先是国有企业丹东第一水泥厂,改制后几经转手都没有搞起来,近千名工人就业成为困难。去年辽宁大鹰水泥集团收购后,投入巨资新建一条日产熟料5000吨生产线,年产水泥200万吨,“项目投产后,能解决数百人的就业问题,凤城市还能获得每年上千万元的税收收入,所以我们对这样的项目是乐见其成。”
只是,这个项目引起了周边水泥厂的担忧和不满。“现有水泥厂都经过层层审批拿到手续,凤凰山水泥未批先建,是对水泥行业秩序的破坏。如果大家都这么做,最后倒霉的就是我们这些一切都按照程序走的企业。”辽宁省一家大型水泥公司总经理告诉本报。
这些违规项目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辽宁省水泥产能过剩大体是从2009年凸显,而且过剩问题反映在全省各个地区。因为产能刚性过剩,各企业为抢占市场,低价倾销,导致全行业开始恶性竞争,其后果是2009年和2010年出现全行业亏损,2011年因为限产保价才得以盈利。
近年来,国内大型水泥集团纷纷进入辽宁,2008年~2010年间,全省新增新型干法熟料产能达2837万吨,增速全国第一。目前,辽宁省新型干法水泥比例已达到97%以上,位居全国前列。全国水泥15强企业有6家进入辽宁。
到2011年底,全省共有1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窑生产线共计46条。新型干法窑熟料产能5286万吨/年,全省人均熟料占有量达到1.22吨。按照国家工信部2010年127号文件设定的准入标准人均900公斤计算,辽宁省已超36%生产能力。折合水泥产能约为8810万吨,将比市场实际需求量超3200万吨,今年生产能力更是将超过40%。
在这8810万吨产能中,未批先建的产能达到了1200万吨,有十几个违规水泥项目,其中不乏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
自律限产保价被罚
虽然这些违规的水泥项目给其他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但地方政府碍于其是纳税大户,坐视不理,这些企业只能自己寻求其他自保方式。
2011年,辽宁省水泥行业协会根据全省水泥企业的建议,并借鉴南方地区的经验,开展了协会自律工作,协调各企业实施限产,全省水泥行业停窑2个月,暂时缓解了供需矛盾,水泥价格得到了理性回归,并取得了基本的效益回报。
但对于这次冬季停窑,辽宁省工商局根据国内《反垄断法》,认定为“涉嫌协议垄断经营”,对11家签署协议的企业实施行政处罚。这些企业包括鞍山冀东水泥(000401)有限责任公司、辽阳天瑞水泥有限公司、辽宁恒威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辽宁昌庆有限公司等。
辽宁省水泥协会一位负责人告诉本报,辽宁省工商局处罚力度在1%~10%,罚款100万元的比较多,而且大部分企业都交了罚金。
这也是全国水泥行业区域联盟首次因为集体限产保价被处罚。“这个非常奇怪,其他省份都不处罚。而且自律被处罚,但项目违规上马却没事,这是什么逻辑?”辽宁省水泥协会上述专家说。
进入2012年以来,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辽宁省水泥供需矛盾进一步加重。导致今年与去年平均停窑时间达3个月以上,但供大于求现象仍然非常突出,价格已进一步下滑,有重现2010年情况的可能。
<<上一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