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纺机网 >  新闻中心 >  服装专区 >正文

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全文)

来源:全球纺织网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8日

围绕“双转移”战略,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进行转移。促进广州、深圳等珠三角核心城市形成服装总部经济,大力发展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结算等高附加值环节,将现有生产基地转型升级为总部基地。推进珠三角服装生产制造环节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转移,规划发展服装产业制造新基地,促进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与珠三角总部基地合理配套发展的区域格局。支持各地创办区域服装总部、功能性总部基地,抓整合力度大、产业特色强的项目,重点支持建成3个服装产业总部基地,例如广东服装企业电子商务总部基地和中企服装绿色总部基地等。

5、培育打造优势龙头骨干企业。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品牌价值高、规模大、实力强、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制定有梯度的广东服装业龙头企业培育名单,重点依托已认定的33家纺织服装广东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龙头企业),鼓励资本运作加速产业组织的整合和规模扩张,打造一批大型服装企业集团,并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核心产品的开发生产和品牌运作,带动一大批配套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

(二)推进服装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打造“时尚广东”。

1、深化品牌发展战略。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支持申报驰名商标、广东省名牌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支持加工贸易型企业创立自主品牌,鼓励具有潜力的中小微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出重点培育的服装优势品牌目录,通过鼓励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模式实现品牌价值的加快延伸和提升,推动广东服装品牌冲刺中国名牌、世界名牌。依托产业集群,打造“沙溪休闲服”、“张槎针织”、“园洲休闲服”、“茶山品牌服装制造”、“大朗毛衫”等产业区域品牌,推动区域性品牌向全国性和国际性品牌跃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化体系和质量信用体系。

2、建设创新型服装研发设计服务基地。

在广州、东莞、惠州等地建立若干个广东省服装行业研发设计服务基地和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产业规划,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新产品设计、新标准制定、信息资讯等公共服务。支持中山沙溪休闲服、佛山张槎针织、东莞茶山服装等产业集群分品类建立特色服装研发创新中心。支持大型及骨干企业建立省级企业研发中心。

在以上平台(基地)定期举办“休闲装设计大赛”、“晚礼服设计大赛”、“女装设计大赛”、“买手大赛”、“服装流行趋势讲座”、“设计师沙龙”等系列活动,搭建设计师相互交流、学习、共同提升的平台,培育高端、国际级的服装设计大师,进一步引导服装产业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延伸,促进我省服装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发展。

3、大力开拓内销市场,优化市场结构。

进一步搭建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和引导服装企业参加国内展览展销会,大力推进广东服装产品全国行活动,加快广东商贸城建设进展。鼓励和引导我省服装企业构建全国市场销售体系,支持自主品牌进商场,支持开展服装连锁经营。提升服装行业国际分工合作水平,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加大自主品牌和一般贸易出口份额,开拓出口新兴市场,优化广东服装出口市场结构。

4、办好两个时装周,培育“广东时尚力量”。

整合资源做大做强“广东时装周”和“中国(广东)大学生时装周”,进一步发挥其集发布流行趋势、展示时尚创意、推广品牌形象、促进产业链对接平台功能。开展服装企业评选、展示、表彰、推广活动,如最佳雇主、最受消费者喜爱的服装品牌等,挖掘和培育一批实力强、主业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树立行业榜样。增进服装院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和挖掘优秀服装设计人才,继续评选广东十佳设计师,培育中国十佳设计师,推动广东服装设计业与国际接轨,力促“广东时尚力量” 形成并逐步扩大影响力,使其成为引领我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并从总体上提升“广东服装”整体认知度和美誉度。

5、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服装人才培养。

(1)建立广东服装转型升级产学研创新联盟。通过建立产学研联盟,实现省内服装企业与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行产学研联合,建立技术创新平台,促进企业与高校的优势互补,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加快高校、科研院所技术向企业的转移,联合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提升广东服装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建立广东省纺织服装产学研培训基地。以园洲镇为试点,立足专业、面向产业,以服务服装企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技能人才、提升服装产业创新能力、推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建设服装人才培育、品牌孵化、设计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

(3)促进国外相关院校与省内服装企业的交流合作。选择在有代表性的服装企业建立国外院校产学研合作基地。

(三)两化融合及两业融合带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1、加大服装生产线自动化改造。

加大服装行业信息化改造力度,重点发展三维立体扫描测量技术的开发及三维服装技术设计、服装功能设计原型技术、服装CAD无缝诊治技术、服装CAM/CIMS技术,智能化服装电脑设计技术,服装无缝加工技术和服装及面料舒适性检测和表征技术、低碳节能冷转移印花技术、节能型变频蒸汽发生器及熨烫系统等,推动数字化服装机械设备的应用,提高服装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近阶段,大力推动面向服装业的RFID物联网、智能化全自动服装吊挂生产线项目建设,选择重点服装产业集群进行示范性生产线建设,推广建设100条示范性生产线。

2、推广服装企业管理自动化系统。

鼓励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改变服装企业传统的设计方式、制造方式、营销方式和经营模式。推广行之有效的服装企业管理ERP系统。包括设计管理、材料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仓储管理、物流管理、销售管理、售后管理等,改善和优化组织流程,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率,降低成本、降低物耗、降低能耗,实现现代生产管理目标。

3、支持服装企业发展电子商务。

大力推广应用电子商务,与相关机构合作开展相关培训,举办相关交流活动,组织专家就共性问题进行研讨,引导服装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促进电商服务企业与服装企业的对接及合作,提高服装行业信息化水平。鼓励建设具有代表性的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如为服装企业和服饰配件、服装设计等对接提供服务的B2B电子商务平台,为品牌服装企业开拓网上销售渠道服务的B2C电子商务平台等。

4、推进广东服装国际采购中心建设。

支持广州市越秀区建设“广东时尚服装国际采购中心”,以“流花商圈”服装市场为依托,通过加强现代交易系统、服务系统、管理系统等建设,打造集研发设计、品牌会展与推广、国际采购、产业信息发布与传播于一体的国际服装采购中心。同时,加快东莞虎门“广东休闲服装国际采购中心”和揭阳普宁“广东针织服装国际采购中心”培育工作,共同推动广东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5、加快配套物流发展。

针对我省服装行业物流的现状,组建服装企业物流管理机构、统筹制定物流计划,注重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加强信息化建设,联合构建物流平台等对策,从而加快服装行业物流发展,推动服装行业升级。支持各地集群、企业建设物流工业园,如汕头宾宝绿色低碳服装物流工业园。

(四)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我省服装企业整体实力提升。

1、发挥广东服装产业传统优势,促进上下游产业链合作。

广东服装业的传统优势在于产业链完善,专业化与产业集聚水平高,加工制造能力强、水平高,品牌运作理念相对先进,企业运作机制灵活,产品新潮时尚。发扬传统优势就是要进一步强化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聚地的专业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促进面料、印染、设计、生产、营销、市场等上下游产业链的密切合作。

2、跨行业对接合作,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促进政府、协会、企业、专家多方合作,包括设备、原材料、物流、商场、银行、担保以及跨界文化等跨行业合作,帮助企业全方位诊断提升。

3、引导商业模式创新。

创新营销模式是提升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产业经济研究,为企业营销模式创新提供理论指导,鼓励服装社区店、品牌集约店等新商业模式发展。

(五)建立预研预警、产业引导平台,促进我省服装健康发展。

1、加强产业研究。支持广东省时尚服饰产业研究院、汕头市时尚家居服产业发展研究院、均安牛仔服装研究院,及时为行业发展带来指导性、具有参考价值的前瞻思想,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起到预研预警的作用,引起行业、企业发展,推动行业整体转型升级。

2、引导资本运作。建立广东纺织服装企业准资本运作服务联盟,开展资本运作服务,引导和培育企业上市,帮助企业规避风险,争取3年内有3家服装企业成功上市。

3、开展行业培训。举办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高管素质提升系列培训,围绕“广东服装产业如何转型升级”主题,邀请产业、设备、管理等方面的资深专家,从服装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出发,针对“十二五”期间广东服装产业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装企业如何通过设备升级、管理创新、资本运作、渠道整合等途径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转型升级等议题,进行深度研讨,并对企业进行培训。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市经济和信息化委主管部门、有关产业集群、省服装协会要加强对全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统一部署和组织协调,研究制定相关行动方案和措施,指导、监督各地区服装行业和相关骨干企业转型升级工作的进展情况。各单位按照分工,负责本单位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工作行动方案的组织实施,形成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集群和骨干企业之间有效互动、协调发展的工作体系。

(二)加大政策支持。

1、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省市相关专项资金要加大对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项目的支持力度,对服装产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集群和重点公共平台建设项目、转型升级重点项目进行统筹安排,支持和鼓励服装产业的转型升级。鼓励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的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推进企业的清洁生产。

2、加大土地资源扶持。

积极协调在安排工业用地计划时,优先满足我省服装产业龙头企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和重点公共平台建设项目的用地需要。加强统筹规划。一方面,加快珠江三角洲周边和粤东、粤西、粤北山区服装产业园区的建设步伐,部分承接珠江三角洲服装骨干企业的转移任务;另一方面,在符合条件的地区,如广州从化、番禺等地,建立1-2个规模较大的“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总部基地示范区”,集中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形成布局合理、管理科学、环境保护、效益显著的现代服装产业高端价值链集聚区,为我省服装行业在应用现代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摸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3、创造良好内外环境。

支持企业走企业联合、重组、融资、上市的道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度,规范发展传统体制的企业。重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形成全行业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培养人才的良好风气,着力造就一批高层次、高技能、高素质,熟悉国际规则的管理型、技术型人才。鼓励用自主品牌企业到境外投资、开设境外加工贸易、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建立境外销售中心等国际经济合作。

4、抓好若干个龙头项目。

重点支持列入“广东省国际采购中心”、“广东省产业集群示范区”、“广东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集群、重点培育服务平台、重点培育企业”、“广东服装最受消费者品牌”、“最佳雇主”等项目建设。

(三)加大宣传力度。

加强对我省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宣传,大力宣传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总体思路、工作目标及扶持政策,认真及时总结服装产业转型升级重点项目、典型经验,营造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的良好氛围,指导各地区、有关骨干企业更好地开展产业升级转型工作,同时也为我省其他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信息。

<<上一页[1][2]
阅读数量(885)
分享到:
 更多关于 服装专区
 推荐企业
 推荐企业
经纬纺机
小图标 推荐企业
  • 1
  • 2
  • 3
  • 4
  • 5
关于纺机网 | 网络推广 | 栏目导航 | 客户案例 | 影视服务 | 纺机E周刊 | 广告之窗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本站声明 |